人民幣匯率中間價做一次性調整,八月十一日人民幣兌美元中間價六.二二九八,較前一日貶值一.八六%,創歷史最大單日貶幅,並加重了人民幣貶值壓力,至八月十三日的三個交易日內,人民幣中間價重貶四.六%,創了四年來新低六.四○一。人民幣匯率這樣的遽變,不僅引發亞洲貨幣競貶,全球所有和中國市場密切相關的企業,股價更因此重挫,國際財經近期焦點全在人民幣匯率的變化上。
匯率波動的形成通常有許多複雜的因素,以市場化角度來看,匯率的升貶是資金流進、流出的結果。但是更大的影響來自各國貨幣政策,甚至是央行干預,這就關係到國家經濟發展與國際競爭力的問題。最近人民幣匯率的波動,主要原因就是偏向後者。
分享
貶值是為了救經濟
當市場上熱烈討論人民幣貶值的受惠者、受害者,以及人民幣要貶值一○%的傳聞,甚至中國為美元升息推一把的陰謀論等等。事實上,這些的推測,都必須建立在人民幣「長期」趨貶才會成立;也就是說,現在討論這些問題,只因正在話題的熱頭上。究竟會不會發生?還得要觀察趨勢是不是真的形成。
然而,若是回到中國政府的態度來看,人民幣一次性貶值會對國際上造成什麼樣的連鎖效應,顯然不是中國做決策時的首要考量,人民幣一次性貶值的出發點,肯定是從中國經濟發展的需要為主。
人民幣匯率改革的開始,是在二○○五年七月二十一日一次升值二%並改為浮動匯率,十年以來人民幣的名義有效匯率升值了四六%,實際有效匯率則升值了五五.七%。從人民幣中間價的走勢可以看得出來,十年來人民幣累計升值幅度大,在經濟成長趨緩之後,已經缺乏繼續升值的動力,近一年來也經常可看到相關官員強調人民幣匯率可升可貶,不應是單向升值。
而每次人民幣的重大匯率改革通常都有一箭雙鵰的效果,一九九四年實施官方匯率與外匯調劑市場匯率併軌的重大改革,在一九九七年亞洲金融風暴時採盯緊美元的固定匯率政策,讓中國挺過了亞洲金融風暴的衝擊;到了二○○五年放棄固定匯率,人民幣開始升值,吸引了外資大量匯入中國,經濟成長結構從出口導向慢慢轉為擴大內需市場,中國在全球的角色逐步從世界工廠轉變成世界市場;二○一五年人民幣中間價提高市場化程度,有利人民幣國際化,而校正了匯率偏差,適度的貶值也有助提振出口競爭力。
匯率政策更市場化
過去,人民幣中間價常常有和市場氣氛背道而馳的現象,明顯有中國央行刻鑿的痕跡,從境外人民幣(CNH)與境內人民幣(CNY)匯率差距可以清楚看到,現在改由十至二十家中、外資銀行於每天開盤前報價,去掉過高與過低的報價,加權平均而成的中間價,蘊含了市場對後市的預期,提高人民幣中間價的市場化程度。
根據中國人民銀行行長助理張曉慧表示,匯改十年以來,人民幣中間價與市場匯率累積的偏離有三%左右,一次性調整之後,人民幣中間價可以更接近市場價。而調整後,人民幣連續三天大貶,算是給市場一個宣洩的出口,相信人民幣匯率慢慢地會穩定下來,找到市場的平衡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