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總統上任100天內要做的事,」「馬總統要抓住上任後100天的蜜月期,」「上任後100天不是黃金100天,是最危險、困難的100天。」
攤開報紙、雜誌、電視、網路等媒體,自從馬總統就職以來,社會各界沸沸揚揚討論、念茲在茲的,都是馬總統的新任100天。
但是,100天真的這麼重要?為什麼要用100天來做為評價新總統施政表現的基準?
其實嚴格來說,「100天」並沒有特定的理論根據,「這只是人們慣常使用的一個經驗數字,」東吳大學政治系教授劉必榮說。
回溯起來,檢視新領袖100天的傳統是從美國來的。曾任四任美國總統文膽的葛根(David Gergen)與名政論家席爾茲(Mark Shields)曾在美國公共電視《新聞時間》(NewsHour)節目上對這個問題做出解釋:100天的概念其實是來自1933年小羅斯福(Franklin D. Roosevelt)上任後,在百日內便將「新政」(New Deal)推行得有聲有色。從小羅斯福之後,幾乎每一個新總統都得面對「100天」的時間檢驗。
雖然這只是個概念,但席爾茲指出,觀察者仍然可以從100天中看出新領袖的行事風格,並預測未來可能遭遇哪些問題。例如他在此時犯的錯誤,往後仍可能再度發生。
100天對新總統來說,也往往被認為是能否樹立政治權力的關鍵時期。
「總統的權力稍縱即逝,」葛根強調,「身為領袖,必須懂得如何迅速掌握權力,並運用到極致,否則永遠難成大事。」
文化大學政治系教授楊泰順則觀察國內外指出,其實不少新總統就任後的100天,往往民調支援度多半能超越得票率、攀上新高。「100天雖然不見得能代表未來的執政表現,但高支援度總是個好的開始,」楊泰順說。
但萬一在100天內遇上困境或危機,又該怎麼辦?
力挽頹勢:甘迺迪、小羅斯福
「以史為鏡,可以知興衰;以人為鏡,可以知得失,」唐太宗傳頌後世的名言,是歷代領袖的不朽指南。
綜合國內外學界、政界、媒體界的評價,在近代歷史上,美國前總統甘迺迪(John F. Kennedy)與小羅斯福是面對「百日挑戰」成功的兩位代表人物。
甘迺迪,美國人心中最具政治魅力的總統;小羅斯福,美國史上最偉大的總統之一。這兩位名垂青史的領袖,就職之初也都曾經遭遇巨大挑戰。
1961年,44歲的甘迺迪就任美國總統100天內,他同意中央情報局祕密推翻古巴共產政權的行動,但卻在豬灣(Pig Bay)登陸時全軍覆沒,1189名生還者被俘,不僅舉國震驚,也令甘迺迪的治國能力備受質疑。
1933年,小羅斯福總統才剛入主白宮,就得面對全美百廢待舉的大蕭條殘局。當時一個四口之家,平均只有一人有工作能餬口。
快刀斬亂麻 用魄力收民心
冷靜、果決、明快,是這兩位領袖能讓自己與國家轉危為安的關鍵特質。
豬灣事件發生後,甘迺迪立即出面坦承錯誤、撤換中情局長。他引用義大利諺語:「勝利有100個兒子,失敗卻是個孤兒,」以此取得美國民眾諒解,往後更加謹慎決策;隔年古巴導彈危機,甘迺迪在短短13天中展現從容應變的智慧與能力,成功化解「三次大戰」的危機,贏得尊敬。
而小羅斯福甫上任便大刀闊斧、披荊斬棘,首先通過「聯邦救濟法案」,撥出5億美元資金提供全國社會救助使用;並在100天內擬定15項重要政策由國會通過,以政府公共工程創造大量就業機會,改善失業並刺激民間經濟與消費力復甦,並重整銀行金融體系。小羅斯福不僅帶領美國經濟度過危機,更破天荒地連任三次、執掌美國13年。
兩相對比:薩科奇與李明博
覺得甘迺迪、小羅斯福都太遙遠了嗎?當代政治領袖,遇上百日危機者也不乏其人。
特別在當前全球能源價格高漲、通膨嚴重、糧食短缺、環境污染、人口老化等全球性壓力氛圍下,新領袖的新任100天也益發艱困。
「活躍在世界舞台上的主要領袖都未能取得民眾的廣泛信任,」知名國際民調機構《全球民意》(World Public Opinion)6月發表一份針對20個國家進行的領袖信任度調查,發現目前各國民眾對於領袖的支援率與信任度普遍偏低。大環境的不景氣,讓新領袖們如履薄冰。
而在遭遇新任危機的當代領袖中,法國總統薩科奇(Nicholas Sarkozy)、南韓總統李明博是兩位最常被論及、且兼具代表性和對比性的人物;而他們上台時面對國家經濟衰退、全球大環境不景氣的背景,也與馬總統相當雷同。
魄力+傾聽 中止法國罷工
薩科奇去年5月上任後,便積極進行多項改革,魄力十足,但也引來爭議。爭議最大者,莫過於他著手改革長期造成法國財政負荷的退休制度。
法國勞工須向政府繳納20%的薪資,待退休後才能領取退休前薪資80%做為退休金。但是包括鐵路、地鐵、電力公司等特定行業員工的服務年限卻比其他行業勞工來得短,從而造成財政負擔與分配不平等。
當薩科奇宣佈準備將這些特定行業勞工的服務年限從37年延長為40年。此語一出,立即引發全國運輸業大罷工,全法數十萬教師、護士、公務員也紛紛宣佈走上街頭、加入罷工,造成法國每天經濟損失達4億歐元(合台幣180多億)。
薩科奇的總統大位還沒坐熱,卻已面臨風聲鶴唳的局面。但他並未退讓。透過民調得知,多數民眾認為這次罷工正當性不足,更有69%民眾希望政府不要向工會低頭。
因此薩科奇一面宣佈不會讓步,另方面也身段柔軟地揮舞著「復甦國家經濟」大旗,號召更多民眾力挺他的改革之路。
最後,薩科奇贏了。這場罷工危機僅維持了8天,便宣告收場。儘管薩科奇最近民調支援度也逐步下滑,但當時他對理念的堅持以及與人民的成功溝通, 一度為他化解執政上第一場重大危機。
獨斷+霸氣 南韓民眾不買帳
「南韓的薩科奇!」今年2月甫上任的南韓總統李明博,《Newsweek》曾對他如此高聲期待。
但這話只對了一半。
這位曾經擔任現代集團CEO的新總統以48.7%的高得票率風光入主青瓦台後,與薩科奇一樣,立即推動各項改革。但結果呢?百日內支援率從52%跌至20%,創下歷屆政權最低紀錄;還造成南韓各地示威連連,社會不安。
南韓薩科奇,為何吃力不討好,落得「一樣魄力兩樣情」呢?
把國家當公司、把民主當商場、把人民當員工,加上高度自負的性格,是李明博的敗筆所在。
「這100天中可以明確看到李明博沒有溝通的能力,」南韓民主勞動黨發言人樸昇洽表示,李明博並未能掌握民主政治中的領導方式。
「他仍採行過去在現代集團裡那套帝王式的統御方法,」《經濟學人》(The Economist)分析,李明博並未真正傾聽人民,反而延續過去的CEO霸氣性格來獨斷治國,使得他自認為「改革」的多項政策,一推出便成為南韓社會的衝突來源。
包括52項物品價格凍漲、裁減公務員、開放美國牛肉進口等,都引發南韓民眾的強大反彈,儘管民意向背大勢底定,但李明博卻仍一意孤行。失去民意為後盾的堅持,最終成了弄傷自己的砸腳石。
撐過100天 馬總統該怎麼走?
回到眼前,馬總統該如何度過眼前民調偏低的尷尬期?
「馬總統可以參考薩科奇『柔軟的堅持』,」劉必榮認為,馬總統姿態一向低調,但對於正確的事情與政策方向,就應該堅持下去,並向人民說明、爭取民眾的支援。
同時,「總統應該運用他的權力,呼應人民的期待,號召大家走向一個新的願景,而非只是強調自己守法守憲,」楊泰順強調。馬總統也應該呼應人民對於「領導人」(leader)的期待,站在前線進行指揮調度,建立甘迺迪或雷根(Ronald Reagen)般的領袖魅力。
上任100天的民調數字,不是新總統的最終分數,未必能準確預知新總統的未來成績,但卻可能預見新總統未來將遭遇的問題。新領導人不得不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