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曆九月夏秋交替,本月份中有個重要的日子――重陽節,這天與除夕、清明、盂蘭並稱中國四大節日。為什麼叫作「重陽」?是因為恰逢農曆九月初九,中國人認為「九」是陽的極數,兩個極數疊在一起,所以稱為重陽。
從月的圓缺、花的榮枯,中國人領悟到「物極必反」、「盛極必衰」的道理,一般認為在極盛之後,就會開始走下坡,也是衰退的開始;傳統觀念裡,因為「九」是頂端的代表,這個數字便不是個好數字(習俗上逢九不過生日),而九九更是大大不吉,古人甚至相信這天會有災難降臨!那怎麼辦呢?就登高避難,喝菊花酒、頭插茱萸。
重陽登高是為避難
哪一天不好到高處,為何偏偏要選這一天?據傳,重陽節的登高活動和費長房和桓景兩人有關。中國歷史上有兩位費長房,其一是東漢時期(一說西漢)的術士,其二是隋代的經學家,而與重陽典故有關的是漢代的費長房。據傳,費長房具有驅鬼神、降魔伏妖的本領,後來他收了因遭逢瘟疫、父母雙亡的桓景做徒弟,並傳授本領,協助驅逐瘟魔。
一日,費長房要桓景趕緊回家,說是九月九日,瘟魔又要來擾,讓他準備了菊花酒和茱萸葉一包,並要他在重九這天帶著家鄉父老前往高處避禍。桓景素來敬佩老師本事,回家後一一照辦,稍後回家,果然發現家中牲畜全部暴斃,幸好父老因為事前應變得宜,全數相安無事。
這故事傳開之後,眾人開始紛紛效仿,在農曆九月九日便過起重陽節來,並有重九登高的風俗。吳均《續齊諧記》裏就提及了這個故事,並認為九九登高、喝菊花酒,婦女繫茱萸避邪的習俗就是由此而來。
滕王閣序寫於九月九
九九重陽節是水族的過年,族人過節的主要活動為祭祀和賽馬。 黃焱紅/ CTPphoto
分享說到重陽,還要提到文壇上與《滕王閣序》由來有關的一件雅事。
唐高宗時期上元二年(西元675年)九月初九,王勃為探親行經江西南昌,當時適逢洪州都督閻公重修滕王閣落成,於是閻公廣邀四方俊傑赴閣聚會,順便為新任刺新州史宇文氏一行餞別,為了紀念此一歷史時刻,閻公在席上遍邀在座文士賦文助興。
一方面事出突然,眾人沒準備,另一方面心裏也都明白,閻公此舉實為女婿吳子章作梯子以彰其名……,沒想到,當在座紛紛故作謙讓時,半途殺出個程咬金,王勃居然應承下來,提筆大作!如此一來,閻都督非常不悅,以更衣為由,憤而離席;然而都督雖然離了宴席,卻仍關心王勃到底能寫出什麼好文章,遂派人伺機觀察。經人回報,閻公剛開始還覺得王勃的文章了無新意、老生常談,等收到一句:「落霞與孤鶩齊飛,秋水共長天一色」,出乎意外的閻公驚訝表示:「此真天才,當垂不朽矣!」而眾人聞後亦讚嘆不已!
無端被人搶了風采,閻公女婿吳子章怎麼甘心,指稱王勃文章是抄襲他人之作,而且為了證明自己所言不虛,當場把王勃的作品一字不差的背誦出來。要知道能一下子把近800字的駢文默記、再背誦得絲毫不差,吳子章的文學功力也實在了得。正當大家對王勃存疑時,王勃靈機一動反問吳子章:旣然說是抄襲,那總該知道文章有個結尾詩,能否將詩給背誦出來呢?吳子章一時語塞,答不出來,於是王勃立馬提筆寫了詩――「滕王高閣臨江渚,佩玉鳴鸞罷歌舞。畫棟朝飛南浦雲,朱簾暮卷西山雨。閒雲潭影日悠悠,物換星移幾度秋。閣中帝子今何在,檻外長江空自流。」詩、文相互輝映,堪稱一絕……。
寫完《滕王閣序》幾個月後,王勃不幸落水而死,年僅26歲,這篇文章成了他最後一篇文章。時光千年的流逝,「滕王閣」經過28次重修,王勃的《滕王閣序》依然掛在最顯眼的位置上。
延年益壽要帶茱萸、飲菊酒
任中豪/ 旅讀中國
分享說起飲菊花酒、配帶茱萸過重陽的活動,比前面的傳說背景還要更早,漢代劉歆所著的《西京雜記》中,即記錄著漢高祖劉邦時期,劉邦所鍾愛的戚夫人遭殺害後,她的宮女被驅逐出宮,並將宮中過重陽節的種種習俗帶入民間。據《西京雜記》記載,宮中每逢九月九都要「佩茱萸,食蓮餌,飲菊花酒」,說是可延年益壽。
其實菊花又有「長壽花」、「延齡客」的別名,尤其菊花有濃郁的藥香味,在許多中醫書籍裡都記載有消暑退火之功效,飲菊花酒有助延年長壽有其道理。《千金方》指出,九月九日取菊花,放入枕頭之中,有治療偏頭痛、明目的功效。另外,宋代陳欽甫也在詩中提及:「菊枕堪明目,茱囊可避邪。」可見,茱萸為重陽節不可或缺的物品。
茱萸屬茴香料落葉亞喬木,具殺蟲消毒、除濕避疫的功效,有「吳茱萸」、「山茱萸」、「食茱萸」三種,重陽節使用的茱萸應該是八月結子的「吳茱萸」。早在《周禮內則》中,古人即用茱萸淨化敬獻的牲禮,西漢的《萬畢術》乙書中,也建議在水井旁種上茱萸,以淨化水源、屋內放茱萸的種子,鬼畏不入。
另外,由於九月初九「九九」諧音為「久久」,帶有長久的意思,因此,也常在此日舉辦慎終追遠、祭祖與敬老崇孝等活動。撇開迷信的玄理不談,中國古代運動風氣低靡,在酷暑臨秋這個時節登高、活動一下筋骨,其實也很合情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