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開中國國有企業的改革史,就是中國從共產主義走到社會主義、偏向資本主義社會的演變過程,國有企業也從改革開放前的埋鍋造飯,改造成上市籌資的股份制企業,接下來更要肩負站出來在國際上搶單的重要角色。
而回顧三十餘年來的國企改革,可以發現中國的資本市場其實是跟著國企改革應運而生,當年因為國企發行股票有交易需求,而有了上海與深圳兩個櫃檯市場,進而成立交易所,讓國企上市籌資、股票流通,資本市場就此形成。
所以,○五年的股票分置改革,解決了長期以來「同股不同權」的股票流通問題之後,約七成握在政府手上的股票,以補貼流通股股東等方式換得在市場上流通,雖然增加了龐大賣壓,卻也因為機制更健全,換來了中國股市史上最大的一波牛市。
分享
國企是中國股市的主角
當然,隨著民營資金進入國企的比例增加,以及大量民企上市,國企在中國股市的比重逐年降低,但龐大的國營體系依舊是中國股市的重心,動輒影響指數的波動。所以,國企改革絕對是下一波中國股市牛市的主角。
當國企由分走向合,就有些不以為然的聲音認為,國企合久必分、分久必合的戲碼從沒停過,不看好國企整併。事實上,這絕對是可能性相當高的結果。許多國企當年本就系出同源,當初為了打破壟斷,促進國內競爭,才將企業一分為二,像南、北車就是。但現在又合併為一家,係因兩家企業在海外削價競爭,傷害了企業利益,為避免再出現類似情況,也為增加與國際同業的競爭力,在政府主導下,南、北兩車合併,又成為一家人。
從南、北車的例子,可以看得出來,到底國企是要合還是分?其實是看當時的環境背景、國企扮演的角色而定。
目前的情況是,長久以來國企的資源重疊、效率不彰,本就需要進行整合。而國企從國內競爭的場合,轉而出海搶單,更需要的是自己本身的做強做大。這就是現在中國的國企改革最主要的目的,尤其在「一帶一路」的戰略下,中國的企業更要具備「走出去」的能力。
國企合併有利出海競爭
在資本市場的表現,可以看到南、北車重組復牌之後大漲五倍,但改名為中車之後就一路下跌修正,股價幾近腰斬。因為重組復牌後的飆漲,股民們戲稱為「神車」,也因此更期待「神船」、「神航」、「神油」、「神汽」、「神鐵」、「神鋼」…,但中國中車股價從雲端跌回凡間,未來還能期待國企合併題材嗎?
首先,南、北車的合併,方向是正確的,股價上漲表示市場給予正面的肯定,但是合併之後必須面對人事調動、文化磨合等等的過渡期,這些需要時間來消化的問題,顯然在前期瘋狂大漲時,市場並沒有思考過,因此中國中車掛牌後,這些疑慮就反應在股價上。然而,目前更該留意未來中車的財報何時開始反應合併效益,包括接單狀況、獲利成長性。短線而言,中國中車的市值進入中國前十大,已是競爭力提高的開始。
中遠+中海將大於長榮
接下來的合併案,皆有根據行業特性與需求來進行,基本上股價仍是利多反應,只是經過了「神車」的經驗之後,重組計畫公布復牌後的漲幅,不會再像南、北車般瘋狂,國企合併重組的題材,股價的反應關鍵,會視評估合併效益而定。
目前仍在停牌的中遠、中海,兩大集團將進行重組,中遠集團主要是外貿航線、中海集運則是注重內貿精品航線,也就是中遠主攻貨櫃航運、中海是散裝貨運,兩者合併並沒有業務的衝突,還可以航線共享、統一管理調配貨櫃,減少內耗、提高經營效率,在航運低迷的此時,這是最需要的。
重要的一點,合併前中遠的運力世界排名第六、中海排名第七,合併後的運力將竄升到全球排名第四,超越長榮海運,這樣一比較之後,中遠、中海的合併意義就很清楚了。
而中電投集團和國家核電的合併,則是組成中廣核、中核之後的第三家核電建設企業,為中國核電設備輸出做足萬全準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