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次颱風來襲,大家關心的除了菜價之外,還有一個就是「颱風假」。放不放假對主管機關來講,是一個很重要的決定,從以往的行政院人事局宣布,到現在由各縣市長自行宣布,不管這責任在誰身上,都不容易。因為民眾想要的答案很簡單,就是「放假」,但放假所產生的經濟損失,若非身為企業主,很難深刻體認。
對上市櫃公司老闆來講,資金來自於各大小股東,少一天的營收,多一天的成本,只是帳面上的數字難看一點點;但對於台灣居大多數的獨資中小企業老闆來說,差一天,損失卻是很大。
我用很簡單的數學來算,一個員工月薪四萬五,一天薪資一千五百元,如果這個老闆有一百位員工,颱風這一天他不但沒有營業收入,還要支付十五萬元的人事費用,這還不包括房租等固定成本;而在景氣不好的現在,這十五萬元要接多少訂單才賺得回來?這些心聲,縣市長們有聽到嗎?
如果這個「假」是真的因為天氣惡劣,讓老闆買單,也算是共體時艱;但是,如果只是因為網民、群眾的力量大,就會變成是沒有擔當的決定,任誰也難以服氣。
這一次很明顯,在放假當天是風和日麗,而這相關氣候的數據,氣象局也早就告知縣市長了,才會有先前做出放半天的決定,殊不知結果又因民怨過大,政策急轉彎,改放全天。
理財周刊發行人-洪寶山
分享
不遵循專業,一味討好民眾,只是捨本逐末。表面上看起來,是企業買單,損失的是老闆,但企業經營與員工息息相關,老闆不賺錢了,員工會有好日子嗎?結果受害的還是民眾。一天的小確幸,可能換來更大的經濟損失。
台灣的投資環境已經每況愈下,稅負越來越重,政策朝令夕改,不但外資不進來,內資也不斷外流,最後留下的將是空洞的台灣。政府真正應該做的是,如何營造一個好的投資環境,讓企業有做生意的機會,讓民眾有就業契機,讓全民上下都有賺錢的財源,讓台灣成為一個均富的社會,而不是用民意來做決策,政策搖擺不定,使台灣一直向下沉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