季節已入秋,而這段換季期間正是腸病毒流行的尖峰時刻,且隨著幼兒園開學,爸爸媽媽也不得不開始擔憂,若寶寶不小心在學校被感染了怎麼辦?因此,平時應先了解腸病毒特性及傳染途徑,並教導寶寶養成良好的衛生習慣,才能確實達到預防效果。
腸病毒特性
腸病毒是一種微小的RNA病毒,目前共有67型,大致可分為29種克沙奇病毒(包含23種A型與6種B型)、31種伊柯病毒、3種小兒麻痺病毒及腸病毒68至71型,其中小兒麻痺病毒在台灣已絕跡。禾馨新生婦幼診所兒科主治醫師詹弘毅表示,腸病毒在室溫下可存活數天,若在攝氏4度以下的環境,甚至可存活至數週,如果將腸病毒患者使用過的用品或食品冷凍數月,解凍後也具有傳染力,可見其生命力之強韌;嬰幼兒一旦被腸病毒感染,就常會出現典型的泡疹性咽峽炎及手足口症狀,所以腸病毒也常被稱為「手足口病」。
他指出:「腸病毒最喜歡溫暖氣候,而台灣處於亞熱帶地區,其實一年四季都會出現病例,但主要的傳染高峰期仍為每年的4月~9月,不只嬰幼兒,就連成人都有感染可能,差別在於成人的發病率不如幼兒高,縱使罹患腸病毒,症狀可能輕微僅類似感冒,有時反而更容易忽略,進而成為幼兒之間的感染媒介。」
傳染途徑
腸病毒主要透過飛沫、糞口及接觸分泌物造成傳染,如果寶寶碰到腸病毒病患的水泡、口水、糞便或食用過的食物,甚至在打噴嚏或咳嗽時,吸入空氣中漂浮的腸病毒,都會受到感染。詹弘毅醫師表示,寶寶康復之後,口腔皮質及糞便的分泌物,還是會持續排出病毒,口腔排出的病毒可持續1週,糞便排出的則會長達至6~8週,雖然傳染力不會這麼強,但還是要多加小心。
(圖片/媽媽寶寶雜誌提供)
分享
(圖片/媽媽寶寶雜誌提供)
分享
如何預防
酒精之所以能夠殺死病毒,是因為酒精可以溶解病毒的「脂質外套膜」,但腸病毒的特性為沒有外套膜,所以普通的乾洗手乳液、酒精及碘酒其實對預防腸病毒沒有太大的效果。詹弘毅醫師指出,爸爸媽媽在處理病童的口鼻分泌物及排泄物之後,都要以肥皂搓洗雙手,指縫之間也要勤加注意清潔,針對2、3歲以上的寶寶,還可訓練他們養成戴口罩的良好習慣,並使用稀釋過的漂白水擦拭家具與玩具。「漂白水濃度應以500ppm(0.05%)為標準,家長可準備5%濃度的漂白水約20c.c.,加入2公升的水即完成,如果家中已有病童,漂白水濃度可增加一倍(20c.c的漂白水約加入1公升的水)。此外,腸病毒較怕高溫,在攝氏50度以上的環境就會被消滅,所以建議爸爸媽媽將寶寶穿過的衣服曬乾、烘乾,或適時帶著寶寶到戶外曬太陽,讓腸病毒漸漸失去活性。」
(圖片/媽媽寶寶雜誌提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