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歐美國家,「尼特族」指的是不接受教育、沒有工作,亦非在受訓狀態下的年輕人。在臺灣,我們則習慣把不事生產的年輕人稱做「米蟲」。不論是尼特族或米蟲,都有暗示「遊手好閒」的嘲諷意味。不過近期有英美共同研究指出,全球陷入工作機會萎縮的低谷多年,「尼特族」在面對無業狀態時,心理壓力比你我想像來得大,臺灣的「米蟲」可能並不輕鬆。
根據這份研究調查,英國大部分十八歲以上的尼特族其實都非常想工作。他們不論在意願上或是實際找工作的行動上,都比非尼特族更積極。問題是,在這份研究當中,有60%的尼特族罹患至少一種心理疾病,不論是憂鬱症或是焦慮症,比例都高於非尼特族兩倍。除此之外,尼特族普遍也缺乏能獲得就業市場青睞的軟實力,諸如問題解決能力、領導才能,以及時間管理技巧。
這篇研究打破了某些大眾對尼特族與米蟲的既定印象。比方說,他們多數並不是不願工作,而是缺乏可以在市場上謀得職位的能力,以及可能已受心理疾病干擾。此外,他們在求職上的壓力也壓垮了心理健康,進入一種惡性循環,再度影響他們求職的優勢。
研究學者呼籲,該停止只用遊手好閒的觀點來看待這群年輕人。若從心理衛生的角度來看,他們其實在心理上面對著過多的困難與挑戰,致使在求職市場上居於劣勢,尤其需要更多心理衛生資源的介入與幫助。
李昌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