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退化性關節炎」是全世界最常見的關節疾病,也是老年人行動不便的頭號原因。研究指出,退化性關節炎不完全是老人的專利,已有年輕化趨勢。
高齡86歲的前花蓮縣長吳水雲20年來為退化性關節炎所苦,愛打高爾夫球的他,痛到無法揮桿打球,必須倒著走才能緩解疼痛,他語重心長地說:「腳頭烏不好,人生是黑白的,因為沒有打球的人生,沒有意義。」去年底接受人工關節置換手術後,人生立刻從黑白變彩色,不用拐杖在球場四處趴趴走。
「我從不覺得自己這麼年輕就會罹患退化性關節炎,」重達百公斤的54歲武術指導老師玉天,打從年輕就在城牆裡翻滾,一直以為膝蓋疼痛是痛風或拉傷、過度操勞所致,常找拳頭師處理,或是自己買止痛消炎藥吃,直到走不動時,才警覺它的嚴重性。到醫院診斷發現,退化性關節炎已嚴重到須置換人工膝關節。
台灣350萬人膝關節疼痛
根據衛生福利部統計,國人膝關節退化的盛行率約15%,推估有350萬人飽受膝關節疼痛之苦,且隨著運動風氣盛行,很多人的膝蓋常會不當使用,患者年齡層由60、70歲逐漸下降,已出現30、40歲的患者,呈年輕化趨勢。依據健保署統計,每年有2萬人須置換人工關節,才能行動自如。
「只要活得夠久,人終其一生,不管是男是女,幾乎都會被某種程度的退化性膝關節炎困擾。」根據醫學統計,60歲以上的男性就有60~70%的人患有膝蓋退化性關節炎;而女性又比男性多,60歲以上的女性朋友,6個人當中就有5個人會受到此病症困擾。
為何女生比男生易罹患退化性關節炎?台灣運動醫學會事長、林口長庚醫院外傷骨科主任葉文凌解釋,這是男女先天構造上的不同,女生膝關節內彎比男性多2度,加上女性荷爾蒙多及肌肉比例比男生少,支撐關節的力量較弱;另一個重要原因就是,女生光是上廁所一天下來就比男生多彎或蹲好幾次膝蓋。
正常人的膝關節平均每年動的次數為100萬次,算算一天至少也要動個2,000~3,000次;女生動的次數更多,頻繁使用的代價是無可避免地逐漸退化。
肥胖、過度使用,人未老關節先衰
隨著飲食西化、運動風氣盛行,以前只有老年人會出現的退化性關節炎,有年輕化的趨勢,不少人年紀不到40歲,膝關節就已經出現退化。年輕人的退化性關節炎,大都是因為運動時關節激烈衝撞所致,如美國籃球天王麥可喬登靠球技賺進了大把鈔票,代價就是退化性關節炎提早40歲報到。
國內運動醫學權威、中山醫院骨科主治醫師吳濬哲表示,不同年齡引起退化性關節炎的原因不一樣,多數老年人都是因為關節軟骨磨損引起;中年人的退化性關節炎,則可能是因為長期外力加重了全身關節負荷,如搬家工人、貨運司機;體重過重也會造成關節難以承受之「重」。
分享
有研究發現,胖子得到退化性關節炎的機會是正常體重的1.7倍。國外也有研究指出,每增加1公斤的體重,膝蓋得承受4公斤的重量。郵政醫院院長陳健煜分析指出,中年就因退化性關節炎求診的患者大都是過度使用及體重過重者。
遺傳基因突變,關節軟骨提早磨損
肥胖會讓關節軟骨提早磨損外,先天骨關節結構不良也是引起退化性關節炎的很重要的原因。葉文凌說,以前認為退化性關節炎是「老化」引起的疾病,越來越多的研究證實,退化性關節炎跟「老化」是兩回事,它是全身性的疾病,不是單純「膝關節」的毛病。
這些研究翻轉過去骨科醫師對於退化性關節炎的思維,葉文凌以遺傳因子為例,目前已有科學家找到80個跟關節炎有關的基因,發現這些基因突變導致關節軟骨磨損;發炎物質也是主要原因之一,提出發炎論說的學者認為,退化性關節炎是一種發炎疾病,並不是單純退化性疾病。
從臨床觀察也可以證明這一點,為何有些人不是運動員、體重也沒有過重,沒有過度使用膝關節,不到50歲就出現退化性關節炎;有些人80、90歲天天趴趴走,四處爬山,腳頭烏比年輕人還要「強」。葉文凌說,再過不久,退化性關節炎只要透過抽血就可以揪出病因,給予患者最恰當的治療處方。
人老了,關節易卡卡
退化性關節炎發生的原因,可分為「原發性」及「次發性」。在國內,原發性占退化性關節炎的最大比例,大都是由於遺傳或老化引起;次發性可能因為受傷、遺傳疾病、代謝性疾病、鈣沉積症或先天性關節發育異常而引起關節軟骨的破壞,引起退化性關節炎。
吳濬哲表示,膝蓋是身體最重要的關節之一,掌管著每一個人的各種動作,後彎之外,膝蓋還具有受力、旋轉、滑動等功能;膝關節是由股骨、脛骨所組成,前方還有一個小三角形骨稱為「髕骨」及最裡層的「硬骨」掌管身體的支撐能力,還有韌帶及肌肉幫助骨頭改變位置,以做出各種動作。
其中最重要的,是硬骨與韌帶之間作潤滑、幫助骨頭移動時不至於磨損的軟骨及關節液。從顯微鏡中看軟骨,可以發現它由一層層的結構所組成,其中99%都是鬆散可承受重力的「軟骨基質」,只有大約1%的軟骨細胞。
有趣的是,每個人身上的軟骨基質會隨著活動量而有不同,當一個人越常在軟骨上加諸壓力,那麼軟骨細胞就會製造更多的基質承受力量。如果體重過重或是先天骨關節結構不良,就會加速軟骨磨損。
分享
上下樓會痛,小心退化性膝關節炎上身
膝關節會痛主要是膝蓋軟骨磨損,導致骨頭與骨頭的直接磨擦,進一步產生疼痛現象。吳濬哲說,關節磨損大致分為內側關節磨損、外側關節磨損及髕骨股骨磨損,內側關節面承載重量是65%,所以,多數人都是從內側關節開始磨損,外側關節面承載重量只有內側關節的一半約35%。
無論是原發性或次發性引起的退化性關節炎,多數患者初期症狀不明顯,只是覺得膝蓋卡卡、不能蹲跪、無法久站、上下樓梯困難或是坐久了站不起來,早上起床時會有關節僵硬的感覺症狀,陳建煜說,這些都是退化性關節炎的徵兆,可先透過減重、強化大腿肌群、穿護膝等方式改善。
訓練肌力保護關節
吳濬哲建議,有退化性關節炎的人應訓練肌力,可以增加關節潤滑液,減輕關節軟骨磨損機會,減輕關節所承受的壓力。
人體關節週圍被肌肉層層包覆,控制走路穩定度,讓人走路時不會搖搖晃晃;肌力不足,很容易因為過度衝撞,對關節中的軟骨造成侵犯破壞;久而久之,軟骨就會失去保護關節的功能。
軟骨主要功用是吸收關節處的衝擊,並且增加關節旋轉的穩定性,一旦磨損,關節就會出現疼痛、僵硬、發炎、紅腫等不適症狀。顯見肌力對關節的保護有多重要。
想要了解肌力是否足夠,只要走路就可以測試。走路走久了會鐵腿的人,表示肌力有待加強,最好多做肌力訓練保護關節。
找對治療方法 打一針救膝痛正流行
如果膝蓋關節炎退化發展到第2期,訓練肌力外,可吃非類固醇的止痛藥緩解不適。陳健煜表示,退化性關節炎不一定得置換人工關節,醫師會依據每個人的病史、疼痛指數加以評估,若疼痛指數(VAS)達8分以上,即可考慮開刀治療。若疼痛指數不嚴重,醫師會替患者注射玻尿酸、PRP、葡萄糖或是關節鏡手術等方法解決疼痛。
關節變形,置換人工關節甩疼痛
很多人會等到膝蓋嚴重變形或是寸步難行時,才會置換人工膝關節。吳濬哲指出,據統計,國內有高達66%置換全人工膝關節的患者,其實只有單側關節磨損,只需置換單側關節就可以擺脫疼痛。
但礙於目前單側人工關節置換失敗率達4~4.4%,所以很少人做。大多數醫師都是等患者兩側磨損時,把整個骨頭磨平置換全人工膝關節,犧牲前後兩條十字韌帶,有些患者在術後兩年仍覺得關節卡卡、穩定感稍差。
膝蓋有4條韌帶,包括前後十字韌帶及內外側側韌帶,可以穩定關節,一旦被破壞,關節穩定度不佳,會影響到關節的靈活度。新一代機械手臂膝關節置換術可專挑有病灶的骨頭處理,減少正常組織的破壞,能夠保留十字韌帶,延長關節壽命。
吳濬哲解釋,膝蓋就像一張有四隻腳的椅子,傳統手術會把前後十字韌帶及本位感神經組織破壞,原本四隻腳的椅子變成兩隻腳,病人術後須三個月的復健去適應。但機械手臂手術後,腳的彎曲度可以達到125度,傳統手術則只有100~110度左右。
幹細胞軟骨再生術,改善關節退化
手術進步外,未來退化性關節炎治療將更多元。葉文凌強調,目前國外已有多種退化性關節炎的藥物在進行第二期、第三期人體臨床試驗,不久將來,醫師可依民眾不同病因引起的退化性關節炎,給予不同的治療方針。以軟骨再生為例,過去醫學界認為不可能,現在已可以利用間質幹細胞達到再生的效果,改善關節退化。
不過,在新藥物還沒上市前,葉文凌建議民眾,從生活細節做起,分擔關節的受力,盡量避免蹲、跪、爬坡、提重物,膝蓋開始出現疼痛的人,必要時可使用拐杖或矯正鞋以減輕膝關節的負擔。肥胖的人應減肥;多做抬腿運動、游泳或騎自行車來加強大腿肌力,讓關節永保年輕。
掌握4原則 讓關節永保年輕
退化性關節炎有越來越年輕化的趨勢,民眾應及早預防避免關節提早退化。吳濬哲表示,關節保養的秘訣很簡單,控制體重、選雙好鞋、不過度使用,就是減輕關節壓力,延長關節壽命的不二法門。
1.控制體重
減肥能讓關節減壓。膝關節承受身體很大的重量,人在站立時,關節便承受了幾乎相當於體重的重量,平地行走時為體重之4倍;爬坡時為體重之7倍;跳躍時為體重之15倍。國外研究發現,體重減輕5~10%,可有效減輕關節疼痛和增加改善機會。
2.選雙好鞋
體重控制得恰到好處,再加上一雙好鞋,活動起來就更加身輕如燕。一雙柔軟的鞋子,如運動鞋、氣墊鞋等,就好像在腳上穿上一對「避震器、彈簧」一樣,保護關節在行走時不要直接受到撞擊壓力,減輕關節的負荷,避免關節提早退化。
3.適當運動
膝蓋不太好的民眾,最好不要去爬山或是做一些激烈運動;如果要去爬山,建議不要走直線,需有點角度,呈鋸齒狀行進,膝蓋較不易受傷。多散步、游泳,也是不錯的運動,不但可以活動筋骨,還不會傷到膝關節。
4.少吃高脂食物
研究發現,高脂肪食物會影響關節軟骨正常的運作,特別是有新陳代謝症候群疾病的人更是高危險群。美國研究發現,血糖、血脂肪太高,會改變軟骨構造,使軟骨承載力變差;另一個研究也發現,有高血脂、高血壓、高脂肪等三高毛病的人,合併胰島素抗性太高,以後發生關節炎的比例是沒有三高族群的2倍。
膝關節退化4大進程與症狀
第1期 關節軟骨初期會有輕微發炎,表面稍微粗糙、彈性降低。
第2期 關節表面變得不平整,發炎部位有隆起現象,骨骼間隙開始變得狹窄。
第3期 關節軟骨隆起的部分破裂,變成鬚絲狀的組織,骨骼也長出骨刺。
第4期 軟骨逐漸裂開、分解,露出骨頭,膝關節的間隙就消失了,關節也嚴重變形。
吳濬哲表示, 1、 2 期的退化, X 光影像基本上較難看出退化徵兆,必須透過關節鏡才能看得更清楚。
1、 2 初期患者,早上起床時膝蓋會僵硬,開始活動時膝蓋會痛,可透過鍛練大腿肌肉緩解疼痛;進入 2、3 期後,通常上下樓梯時膝蓋會痛、膝蓋很難彎曲伸直,甚至痛到舉步為艱,表示軟骨已經磨損,骨頭間的間隙變小,趕快到醫院尋求治療,透過藥物或是關節鏡手術緩解疼痛。
免開刀注射療法比一比!
■玻尿酸:主要作用是幫「膝關節上機油」可以退化性關節炎造成的紅腫熱痛等不適症狀,改善關節活動範圍,使病態囊膜液正常化。但玻尿酸只能幫關節上油,讓卡卡的關節變得不卡卡,對輕微退化性關節炎患者有明顯改善,中度退化性患者,需先進行內視鏡手術再注射,才有明顯改善。
■ PRP:利用自己的血液分離出血液中的血小板,再把血小板所含的生長因子萃取出來,注射至疼痛處,可以減緩或是終止軟骨細胞壞死磨損、發炎,緩解膝關節的疼痛。臨床觀察發現,並不是所有的患者注射後都有效,大約有 3成患者注射後效果不佳。
■葡萄糖增生療法:以 20%高濃度的葡萄糖注射至引起疼痛的筋膜交接處,利用高葡萄糖物理性的強刺激(針刺 +滲透壓),啟動身體的修復機制,強化組織強度緩解疼痛。注射後需配合大腿前側肌群、後背肌力的鍛練,可以達到不錯的效果。
跟大多數的療法一樣,注射療法並非萬靈丹,如果注射 4次後,症狀沒有改善,表示注射無效,就不要再花錢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