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東北季風一波波襲台,天氣逐漸轉冷,流行性感冒的疫情也日趨嚴重。根據疾病管制署監測的資料顯示,本次流感季自2015年7月1日至10月12日為止,已經累積了131名併發重症病例,而且已經有20人不幸喪生。根據以往的經驗來看,流感會在12月至次年的2月進入高峰,通常這段時間也是最冷的時候,除了自我增強抵抗力之外,疫苗是對抗流感的最佳武器,但由於疫苗接種之後,必須在2週後才會產生保護力,因此,提醒民眾應盡早接種,以保護自己不被傳染。
疾管署防疫中心表示,流行性冒感是台灣冬季重要的傳染疾病,流感的症狀比一般感冒嚴重,除了咳嗽、流鼻水或喉嚨痛等症狀之外,還會伴隨著39℃高燒不退、倦怠無力、肌肉酸痛…..等,病程 也比較長,尤其對老年人、幼童、孕婦、免疫功能不全以及患有心血管疾病、慢性肺病、腎臟病、糖尿病等慢性疾病病史的高危險族群,可能會引起嚴重併發症,甚至造成死亡,千萬不可不慎。
抗病毒藥物治療為主
目前治療流行性感冒是使用抗病毒藥物為主,主要作用為抑制病毒的複製能力,讓病毒數不至於快速增加,體內的免疫系統可以有時間增強以對抗病毒。台北榮總高齡醫學中心主治醫師陳亮宇說,臨床上可以針對疑似罹患流行性感冒患者進行快篩,目前篩檢試劑可以檢測出H1N1、H3N2抗原性A型流感與B型流感,但是,在病程相當早期抗原量仍不高的時候,可能會篩檢出偽陰性,而且症狀發生超過72小時,抗原量下降後,也會轉變成陰性,因此,還是需要配合醫師臨床經驗來評估,才能確診。
臨床上最常用的抗病毒藥物以口服克流感(Tamiflu)為主,這類型藥物主要是針對神經轉胺酵素作用,不過對B型流感先天治療效力稍差。口服克流感的最佳使用時機為48小時內開始服用5天療程,若無法口服,醫師則會使用吸入型瑞樂沙Relenza(Zanamivir)藥物進行10天療程;現在也有針劑藥物Rapiacta可以提供專案申請使用,不過,臨床仍將以疾管署提供的第一線用藥建議順序來使用。
其餘的傳統藥物如Amantadine與Rimantadine,則因為只針對A型流感有效,且近年來疫情發現病毒抗藥性大幅提升,已經不再是第一線建議用藥。
疫苗接種能有效預防
疫苗接種是目前控制及預防流行性感冒最有效的方式,通常在流感季節(冬季約11月到隔年2月)開始之前就會進行疫苗注射。每年世界衛生組織會在春季時預測該年度流型病毒株,夏季開始進行疫苗培養到足夠的數量,等到秋季開始施打。
以台灣來說,大約是在每年10月1日開始施打,一般來說,接種後約2至4週才能達到足夠疫苗保護效力,且疫苗可在體內保護力持續約1年。陳亮宇建議,施打疫苗之後,對預測外的病毒株也有效力,若不幸被感染,症狀也會比較輕微,因此,要每年定期接種,保護的效力才會足夠。
分享
疫苗施打對象及順位
1.65歲以上老人、安養養護機構對象、罕見疾病患者:這類族群的免疫力低,罹患病毒後死亡與併發症的風險高,且具群聚感染高風險,因此建議務必施打。
2.年滿6個月以上至國小6年級學童:由於幼兒園及學齡兒童最容易發生群聚感染,最常見同學之間相互傳染後,再傳回到家中親友,更應該施打疫苗,產生保護力。
3.醫事及衛生防疫相關人員、禽畜業及動物防疫相關人員:此族群因為需經常接觸帶原者或帶原禽畜,具有高風險,建議施打。
4.重大傷病患者:健保IC卡具重大傷病註記或領有重大傷病證明紙卡者,因為死亡與併發症風險高,且免疫力較於一般人弱。
5.50~64歲具高風險慢性病患及孕婦:此族群因為免疫力相對較弱或居於免疫轉型時期,施打疫苗可降低感染風險。
哪些人是高危險群?
簡單區分,就是年齡的兩端:一為老年人,另一則為嬰幼兒。此外,若患有心、肺、腎臟及代謝性疾病等慢性疾病患者,或是免疫功能不全的人,如正在接受免疫治療、懷孕婦女等,因為感染後容易出現續發性細菌性肺炎併發敗血症導致死亡,更嚴重可能會引起心肌炎、心包膜炎、腦炎等心血管與腦神經系統侵犯性感染或多重器官衰竭。
別以為打疫苗就不會被傳染
陳亮宇解釋,施打疫苗之後會引起免疫記憶反應是正常的,因此,會有輕微發燒、倦怠等類流感症狀,但嚴重度只有真正感染後約1/5~1∕6的強度,但卻常被誤以為是疫苗無效。這種刺激反應通常是在第1次施打時最容易發生,且免疫系統越好的人越容易出現,但只要連續施打3年後,就不會有此症狀發生。
由於每年世界衛生組織預測疫苗病毒株包括2株A型與1株B型,有可能出現預測外的病毒株大規模流行,所以,使得防護效力比較差,但通常若規則施打,即使感染不同病株的流行性感冒,症狀也會較未施打者低許多,能有交叉保護的效力存在。
最後,施打流行性感冒疫苗只能針對流行性感冒病毒才具有防護效力,對於一般感冒是沒有效果的。陳亮宇比喻,就像買大樂透不會中威力彩的概念一樣,並不是打流感疫苗就能變成無敵鐵金剛,就不會感染任何疾病。最好的預防之道,則是平日養成運動習慣、勤洗手、均衡飲食、規律作息,當有類流感症狀時戴上口罩並注意咳嗽禮節,才不會交叉傳染,既能保護自己也可防護家人健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