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2年中國運動員劉長春隻身代表中國參加奧運。76年後的2008年,中國舉辦奧運!
京奧在緊張企盼中隆重開幕,中國不計血本與人力,興建鳥巢與水立方、重整市政建設及交通、全民琅琅學英語,甚至動用高射砲驅散雲層改變天氣,展現泱泱大國的風範與器度、規模與效率,炎黃子孫終於擺脫東亞病夫的歷史包袱,清楚告訴世界:「中國人做到了!」
然而硬體建設外,北京奧運是否呈現了奧林匹亞的精神內涵?奧運的初衷是匯集各國的運動員競技,追求「更快、更高、更強」的紀錄。能擊敗箇中好手,固然是運動員夢寐以求的目標,但多年來膾炙人口的,是禮讓、扶持、互助、仁慈等發揮人性光輝的軼事,如蘇麗文的負傷奮戰便是佳例,光榮的桂冠其實未必都是屬於奪牌得獎人的。
1984年洛杉磯奧運首度由民間主辦,5億美元的成本,創造了2.5億美元的利潤。但1965年後,多數主辦奧運的國家都對「奧運症候群」戒慎恐懼,奧運熱潮過後的經濟衰退接踵而來,京奧亦不例外。在京奧之前,各國對中國抱著許多的期待,經濟快速成長,房市、股市、匯市飆漲。2008年以降,各種天災人禍使中國在「不許失敗」的壓力下去迎接奧運,奧運尚未結束,後奧的經濟蕭條已甚囂塵上。
宣揚國力之餘,要如何利用為奧運興建的硬體設備?北京政府已列出鳥巢改為商場、展場及購物中心的規劃,強調京奧是一場科技、人文以及綠色的奧運。4年後接棒的倫敦也應深思熟慮,務必在活動風光進行的同時,取得經濟、文化與生態環境的平衡。
台灣不具主辦奧運的條件,但我們仍應從頭反省,台灣體育界是否摸索出自己的強項?是否具備培養、訓練、成就運動員的完整規劃?全民冀望少數運動明星抱金歸國,然而在欠缺完善的傳承接班下,當他們淡出體壇國人才驚覺後繼無人,更有許多運動員歸隱後窮途潦倒,國家卻疏於照顧這些曾經光耀台灣的昔日體育健將。
令人汗顏的是,台灣九成大學生罹患近視,消炎藥、抗生素的服用量在世界排名拔得頭籌,自殺率亦排名全球第二。綜觀現行的教育制度,是否能生、養、教出身心健全的優質國民?北京奧運在普遍不看好之下,順利解決諸般疑難雜症圓滿落幕。藉由不完整的衛星轉播、新聞報導而全程追蹤京奧的台灣人,也應從中獲得多面向的啟發。
(採訪整理.陶曉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