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9月15日,黑色星期一,將是歷史記憶的一刻,美國大型投行雷曼兄弟公司(Lehman Brothers Holdings Inc., NYSE:LEH)的破產清算宣告,警示世人,「次貸」所產生的陰霾,一如早些時候多位金融專家及市場觀察家之預言:「最壞的時刻還未到來……」、「此波危機還會更糟……」的說法,全球金融市場應聲反應、各國金融交易市場無一倖免。
雷曼兄弟風暴令金融人士錯愕
以棉花交易起家,創立於1850年的雷曼兄弟,歷經20世紀前半世紀「一次大戰」、「經濟大恐慌」(great depression)、及至「二次大戰」三大風暴(three turmoil)仍屹立不搖,在國際金融市場越挫它體質越勇的雷曼兄弟投資銀行,在其國際承銷業務及金融商品多元操作的成功利基下,於今已然成為華爾街巨無霸之一,為2008年全球第4大的投資銀行。總部設在紐約,與全球各式金融行業有著千絲萬縷的業務關聯,且為美國國庫券之主要交易商,其操作規模與金融實力應不可輕忽,尤為全球投資者信任且信用評等極高的金融機構。
然而,此回受次貸效應的資金周轉影響,在市場資金流通性不足,又在英國巴克萊銀行(Barclays Bank)14日宣布撤出對陷入財務困境的雷曼兄弟公司的競購行動之後,在尋不著買家之下,應聲倒閉,破產宣告。今日非昨,金融冷暖,著實令金融人士錯愕。
美國政府救經濟的2個警訊
金融自由化,資金無國界的水平世界,財務工程益顯複雜,讓過去輕易能在金融市場中套利而增加投資部位的金融投機客,越來越容易將其金融資產暴露於自由化市場危機之中。槓桿投資、多空操作,甚至包裝連動、結構等複雜新金融商品,以債包債,玩得過火,終遭破產命運。
9月15日,雷曼兄弟倒地之同時間,全球最大保險美國AIG公司亦傳出財務危機,美國政府此時所做的動作則是資金挹注850億美元拯救AIG,放手雷曼,這個動作似乎告訴了世人2個警訊:
次貸衍生的連鎖風暴超過預期,美國政府對抗此波金融風暴已近彈盡援絕之勢。
美國政府警惕式的宣示,依循常規的傳統金融產業,為國家生存命脈根基,非救不可,至於在國際金融市場中玩得太凶、過於調皮的投行小孩,決定放棄對他們的援助行動。
國際金融市場在資金周轉,流通性為主因的各大股、債市崩盤之虞的當下,各國政府多出面施以程度不同但救援目的相同的護盤動作。美國再次運作納稅人的國庫,資金挹注,搶救垂亡邊緣的金融機構;俄羅斯政府甚至在股市狂跌60%後,宣布停止股市交易。但問題是:這樣的救火動作還能持續多久?國際大型金融機構還要倒閉幾家?
「救世」或「救市」都應謹慎抓藥
可以解讀的是—資金周轉流通性所將造成的連鎖骨牌,怕再好的國際金融名醫都將束手無策,除非再誕生個一如1930年代經濟大恐慌時代下的凱因斯(John Maynard Keynes),否則在如此金融重病之下,似乎無論著眼「救世」或「救市」,都應謹慎抓藥。
台灣相關單位,會出何招?則一直是我關心的情事。終於,上周五(9月19日)在全球央行聯袂救市,政府啟動國安基金進場,台股立即上漲300多點。金管會更繼英、美兩國相繼宣布對金融股採取禁止放空策略後,仿效似的祭出以150檔股票不得平盤以下放空交易為護盤大動作。策略一出,指數果然持續走升。
自22日起至10月3日止的2周護盤動作,猛藥一下,的確能奏一時功效,但仍讓我擔心的是,長期觀之,一旦國際金融瘟疫持續蔓延,日後抗體減弱,再次重病後將無藥可醫。
企業發行權益證券,有著名的所謂「擇時」(market timing)理論,企業在衡量自身不同水準的資本結構(capital structure)下,搭配不同情場的資本市場狀況,適時選擇最佳的權益證券發行時機,對公司融資效率,及至創造公司價值,都能有一定的成效。「擇時」的準確與否,深刻影響發行企業的生存利基,不可不慎。
類似的情況,就好比過去企業界庫藏股的政策實施,在某些情況下,的確有其護盤效果,尤其在金融市場投資氣氛持平或懷抱願景之下;但在資訊逐漸走向透明化的新金融世代裡,當景氣低迷,短暫一時的利多措施,股市利多的反應恐都只是曇花一現,很快會回復基本面。
萬不可情急誤下猛藥
國家雙手(財政手與貨幣手)策略施政,首重「成長」(growth)及「穩定」(stability)。緊縮性(contractionary)政策用於景氣上揚期;相反的,景氣衰微期,則多施以擴張性(expansionary)政策。但相信你可能曾經聽過經濟學的一個重要諷刺理論:「Fooling in the shower」,即開熱水洗澡,當熱水段出水時,通常有過熱現象,此時你會即刻往冷水調整,但當冷水段出水時又會過冷……。聰明的施政或政策決策者,應該懂得政策功效有如此時間落階(time lag)的重要影響,萬不可於景氣劇變時急速變換水溫,應先分析景氣變化之主因,方得適時並對症施以藥方。
景氣有好壞,牛市利多,將更助漲股市;熊市利多,則漲跌難斷,若要預估熊市利多後的效應,則熊市背後的主因分析,可能為重要關鍵。
次貸最大問題,是美國低利時期(2003~2004年)銀行放貸過於寬鬆,而前端次貸人士在利率走高、房價走低時(2005~2007年)的違約還款而衍生出的國際性資金流通性問題。此段時期,全球資金縮水,在各大型國際金融機構都相當「缺錢」的現實情場裡,聰明的投資人都應該採取保守穩健的投資行動,仔細觀望國際金融情勢的走勢,盡量將自己絕緣於「國際金融瘟疫」之外,才是上上投資之策。
台灣的三大法人,首以「外資」為金融波動的主要攪拌者,在各大外資都極端缺錢的現實情場裡,等待於各新興國家的股市提款機抽資,恐怕為當前外資自救的首要工作,因此,建議政府相關當局,萬不可情急誤下猛藥,否則「短暫利多」,極有可能帶領更多的人民進住「套房」,而給足外資出脫手中持股的更大空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