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這一系列的廣告,很多人都注意到了。
新聞說預算花了5000萬。
注意到的原因,很大的部份是來自於它有相當多的媒體露出;另一個引人注意的因素則是它的主張:減稅。透過把「稅制」和「經濟」兩個議題綁在一起,減稅似乎讓人們可以收回被政府所拿走的財產、增加財富、好像還可以讓經濟變好。這樣的廣告一推出,當然關注不小。
不論這樣的主張,到底背後的目標是什麼,有沒有政治正確的問題。然而,注意度提高了,卻未必代表著認同度也提高了。問了問身邊的朋友,大家都說看了很多遍,都知道它在講減稅,但是了解卻不如預期的多。我想,原因在於手法。與其說是「廣告」,它倒更像是一系列「遊說電視帶」或是「經濟學教學帶」。不論是圖說畫面,或是一連串的佐證和比喻,雖然從生產力、消費力和就業的提升…,言之鑿鑿的向全國人民進行減稅遊說,感覺上卻更像是在「上課」,一堂必須要有一定國際觀或經濟學知識的人才能看得懂的課。雖然講的理直氣壯,卻也硬的讓一般消費者難以下嚥。
假如簡單的想,它反過來從減稅的好處切入,把可能的好處真正的秀給人們看,讓人們去體驗或連想,會不會更容易引起共鳴?
此外根本的問題,還是在於減稅是否真的是萬靈丹。假如它不是,即使廣告手法再好,也不會有效。我無法在此判斷,但是我想引大衛奧格威的一段話,做為思考的總結:「我們的問題是:如何使社會大眾相信我們所說的一切都是事實。如果別人不相信你,再多事實也毫無用處。」
減稅,真的減得了消費者的疑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