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這個節骨眼上,我們這批與社會有所隔閡的學者內閣,若欲挽救民眾僅存的一點點經濟信心,靠的不祇是步步為營的政策規畫,更需要直接、熱情走向民眾的大動作。內閣要改,就得針對這個核心缺失來改。
內閣要不要改組,看來這是個愈來愈難逃躲的問題了。
馬總統和劉內閣一度躲在扁家海外洗錢弊案後面,避開了這個問題。然而隨著全球金融風暴愈演愈烈,經濟景氣讓人愈來愈擔憂,就算陳水扁和他家的錢繼續滾出許多新聞,內閣改組的問題再也掩蓋不住。
用一種簡單的邏輯看,內閣是應該要改組。這種簡單邏輯是:做不好就下台。誰來決定做得好做不好?當然是人民、社會觀感。
半年來這個內閣沒有做對幾件可以讓人肯定、乃至稱頌的事,相對地,許多關鍵決策都留了嚴重的負面話柄,馬英九總統的施政滿意度呈自由落體式慘跌,已經跌破三成了,劉兆玄院長和他領導的部長們,民調數字更不可能好看。
單純「做不好就下台」,那劉內閣沒什麼理由留下來,改組會比不改組好。
然而如果想得複雜一點呢?如果不祇問:內閣該不該、要不要改組,而是進一步問:內閣該如何、要如何改組呢?那麼我們會有不太一樣的思考吧!
首先該問:改組內閣是為了解決什麼樣的問題?換句話說,我們不祇看到內閣表現不好,還要認真追究:這個內閣到底在什麼地方,怎樣做不好了?
將台灣面對的困難,都怪罪給行政院,絕對不公平,讓最多人恐慌、痛苦的經濟狀況,大部分是受國際大環境牽連影響,台灣政府本身能動用的政策工具,確實不足以應付這般規模的世界體系性危機。就連美國,那麼龐大的國家,都無法個別支應困境,遑論台灣了。
如果政府就是做不了什麼有效解決危機的政策作為,它怎麼承擔失敗責任呢?所以內閣被罵被批,很冤枉囉?不,政府沒辦法解決危機,但它至少必須表現出理解問題、儘可能積極作為,更重要的,「急民所急」的態度。
劉內閣做得最差的,不幸正是「急民所急」這件事,當大家過得不舒服不理想的時候,卻很難感受到政府在體貼你我的辛苦難處,更感受不到政府可是我們找到一點依靠與慰藉的來源。我們祇覺得政府慢半拍,覺得政府「不在」,期待看到政府的地方,政府老是讓人失望。
內閣為什麼在這點上做得那麼糟?因為劉院長組了一個性格上必然和社會脈動有距離隔閡的「學者、校長內閣」,太多學者、太多校長,他們或許可以比一般官僚看得更深更廣,計畫得更詳密更周全,但他們就是沒有與社會即時溝通的迫切感與機動性。
偏偏在這個節骨眼上,挽救僅存的一點點經濟信心,靠的不祇是步步為營的政策規畫,更需要直接、熱情走向民眾的大動作。
內閣官員個個或高傲或害羞,或兩者兼俱,開記者會就得罪記者,播出去鏡頭畫面就得罪觀眾;劉院長還在區分「做事」和「做秀」,持續對「做秀」不以為然;馬總統遲遲不從第二線有效地向前站,老是出席無關緊要祇有象徵意義的場合;錯誤作風多管齊下,民眾要如何感受政府,更別提信賴政府了。
內閣要改,就得針對這個核心缺失來改。要不然這批被趕下台了,換上新的一批,很可能還是一樣沉悶、一樣讓人發慌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