尋平靜、找快樂,希望平安快樂,這願望看似平凡卻難達到。
大小創意齋創意長姚仁祿在樂活趨勢會議中指出,人們過度關注身體,怕生病、怕死亡,反而開心不起來;如果能增強心靈能量,提高身心適應力,才有能力面對逐漸惡化的外在變化。
如何練就強健的心力,在生活中湧出喜悅獲得真健康,其實不難:先在忙碌中找空間,跟情緒相處。「找空間的意思是,做平常不會去做的事,」身心靈自然療法提倡者雷久南博士舉例,好比坐在河邊看流水、聽海浪拍打岸邊、抬頭看星星、聞花香、看藍天、跟小狗小貓玩鬧,不會畫圖也可以拿筆隨意塗鴉或在陽台哼歌、澆花。
總之,不需刻意做什麼,只要放慢步調,去做一件跟食衣住行、工作無關的事,安靜下來,歡喜感自然湧現。
有些人習慣將每分每秒塞得滿滿,好像永遠有做不完的事,始終無法靜下來。雷久南認為,這是因為潛意識擔心一靜下來,內心深處的恐懼、悲傷等情緒會現起,這些內在情緒就像灰塵,只有被沖刷掉之後,覆蓋在下面的喜悅才能跑出來。
史蒂芬安東尼醫生以電腦硬碟比喻潛意識,我們在5歲前因為缺乏過濾外界資訊的能力,所有聽到、看到及體會到的經驗全部進入潛意識,包括父母親的價值觀以及別人對我們的看法等,形成我們對世界的認知,而部份想法與情感,例如恐懼、擔憂或焦慮,則變成創造我們人生經驗的原動力。
只有像剝洋蔥般層層清除情緒,才能找回原來的自己。
1分鐘 清除情緒法
輕敲身體各穴位的「情緒自在技能法」(emotional free technique),能快速清除情緒,雷久南解釋,情緒會在某個時點被卡住,形成氣結,讓某個經絡受到干擾,如果不清除,類似的負面情緒會一再出現。
這方法是在1980年左右,組織心理醫師柯拉漢(Roger Callahan)輔導一位對水恐慌的女性,她夜夜做惡夢、頭痛、腸胃功能差,求醫多年症狀始終沒有改善,直到有一天,這位正在學習經絡的心理醫師敲她眼下胃經穴位,沒想到,病人對水的恐懼立刻消失,頭不痛了,也不再做惡夢。
因為效果立見,許多心理學家陸續採用,再經過畢業於史丹福大學的工程師蓋瑞奎格(Gary Craig)簡化做法,成為人人可學的「情緒自在技能法」,短時間內甚至只要一分鐘即可清除負面情緒。他甚至用來輔導參加越戰和伊拉克戰爭的退役軍人,即使身心受創嚴重,也能在幾分鐘去除許多負面情緒,回復正常生活。
情緒自在技能做法:
1.輕敲身體各穴位,例如手掌邊緣、眉心、眉尾、眼角、人中(鼻子和嘴巴間)、下巴、腋下或手腳每個指頭間。
2.邊輕敲,釋放負面情緒,還要邊對自己輸入正面訊息:「我深深地愛自己且接納自己,雖然我很怕……」,如果有宗教信仰也可以說:「願神愛我」、「觀音菩薩保佑我」。
如果不清楚身體各個經絡穴位,輕敲身體各處也行,尤其情緒激動時可以立刻敲,避免情緒積蓄在體內,更重要的是,「記得邊敲邊輸入正面訊息給自己,」雷久南強調。
2分鐘 慢慢深呼吸,觀想藍光
許多自然醫學專家強調身心是一體的,透由改變身體也可轉換心識,其中,深呼吸最容易下手。因為通常注意力只能在一件事上,生氣時,如果專注在一呼一吸之間,腦中的能量自然轉回心裡,而不是對方。
不論用鼻或口呼吸都沒關係,只要深深吸氣,一直吸到小腹,再慢慢將氣吐出去,吐氣時可以發出聲音。如果感覺憂傷,可邊深呼吸邊輕輕用指頭壓著胸口,因為積壓的情緒主要集中在肋骨下面、肚臍眼上面,雷久南解釋。
來回深呼吸1~2分鐘,很快能感受到身心逐漸放鬆、平靜。
另外一種快速身心輕鬆法是,觀想藍光。曾在美國費城婦女醫院工作長達23年、資深外科醫師凱特鮑德溫(Dr. Kate W. Baldwin)很肯定光線與色彩的治療價值,她長期將色光療法運用在診間,效果顯著,更多次發表研究報告。
在《讓光照耀一切,全光譜色彩療法》書中她提到,所有的元素都有主要的色波,如氫氣的主色波是紅色,氧是藍色,且藍色具有鎮靜作用。
「藍色也是宇宙中愛的能量,」雷久南表示。
失眠或想放鬆身心時,可觀想天藍色的光團團圍住自己,慢慢將光吸入體內,滲透到全身神經系統,帶給每個細胞,身體不舒服的地方慢慢鬆軟下來後,內心自然詳和,充滿愛與祝福。
轉3下 右眼球、左眼球
轉動眼球也是另一種安心秘方。眼睛的轉動與腦部活動密不可分,回憶一件事時,眼睛會很自然往上或往下看,這 是因為嗅覺的記憶是12點和6點(將眼球運轉看成時鐘),聽覺是3點和9點,視覺是1點和11點,情感則是5點和7點的位置,雷久南建議,眼睛右轉3次,再左轉3次可清除負面能量,疏導積壓已久的情緒。
所以,一旦起煩惱、想內心平靜或期待好眠時,不妨眼睛右轉3次,再左轉多次(甚至可長達3~4分鐘),釋放情緒。
4步驟 管理情緒,天天快樂
情緒如波濤浪花,天天潮來潮往,隨時衝擊身體,好比一緊繃就頭痛、快要考試就拉肚子、正準備上台演講就突然喉嚨痛,這些都是心理情緒傳達某種訊號給身體的一種暗示。
的確,醫學界早已證實情緒跟疾病有關,精神科醫師鄧惠文印象深刻,之前在台大醫院工作時,每次只要有同事請病假,就會被鑽研情緒與疾病領域的李明濱教授找去問:「你工作上有什麼困難?」「感情出現問題嗎?」
「沒有,只是單純感冒。」
「沒這種事,你要先學著連結自己生病與情緒的關係,日後看診才能掌握病人實況,」李明濱教授直截了當。
他要學生去跟癌症病人長談,看發病兩年前有沒有心理壓力或家庭困擾,結果令人驚訝,「居然很多病人坦承,的確有,」鄧惠文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