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父母總會感嘆孩子總像一隻毛毛蟲動來動去,似乎怎麼也坐不住,讓人看得眼都花了,也因此會懷疑自己的孩子是否是個「過動兒」而前來就診。其實,對3歲以下的幼兒而言,並不會特別針對如「注意力不足過動症」進行確立診斷,但是若能透過日常生活的行為訓練,卻能有效幫助孩子培養注意力!
體力無處發洩‧變身難帶小孩
(個案一)敏敏是個一歲半的小女娃,因為總是坐不住,吃飯時跑來跑去,外出乘車時也無法安坐在安全座椅上;雖然給了她很多的玩具,也不見她有很喜歡玩的樣子,一天到晚就想往外跑,因為白天是祖母在照顧,面對活力充沛的敏敏,祖母愈來愈覺得她很難帶,於是讓媽媽帶來就診。
經了解,敏敏的家境富裕,白天在祖母家時,祖母很疼愛敏敏,幫她做了很多事情,而且祖母捨不得讓敏敏哭,因而很順從敏敏,從不要求她坐下來吃飯或坐安全座椅;加上祖母家可自由活動的空間不大,不能讓敏敏隨心所欲的探索,而祖母年紀大,也沒有體力和意願帶敏敏外出走走,敏敏因無處可發洩體力,只能在有限的空間不停地動來動去……,久而久之,成了祖母眼中的「難帶小孩」。
在為敏敏評估天生氣質後,她的確是比較活潑,卻不致過動,問題的癥結點在於一歲半的敏敏正值活動量需求高的年紀,想要獨立行走、自由攀爬,以探索這個多采多姿的世界,只是環境並不允許她這樣做;而主要照顧她的祖母因年紀大,無法常常帶她到公園玩玩,讓她發洩體力,接受多元環境的刺激;即使有不少很貴的玩具,也因少了大人的陪伴,而無法吸引敏敏耐住性子玩個幾分鐘,且太多的玩具也讓敏敏容易分心,無法專注在一樣玩具上;所有敏敏想做的事全不被允許,最後,讓她只能拚命地按各種電器或遙控器的開關。
敏敏需要的只是有人陪她活動,不論是玩玩具,或帶到公園在足夠的運動空間伸展肢體、消耗體力。而生活上的行為規範,如上車要坐安全座椅、吃飯要坐在桌前自己吃等,皆需要從小培養,以堅持的語氣,清楚的規定,在相信孩子能達到的範圍內去要求及鼓勵。
生活習慣不佳‧加深負面影響
(個案二)三歲的達達剛進幼稚園,幾乎是每天遲到,老師講故事時,他總要走來走去;大家都在午睡,獨獨他不肯睡;只要同學不小心碰到他,就立即有激烈的情緒反應;對於老師的交代總是有聽沒有到,做事情都是做一半,無法輪流等待。面對精力旺盛的達達,老師建議父母不妨帶達達至心智科就診,了解孩子到底怎麼回事?
經評估後,達達的確有一些「注意力不足過動症」的特質,只是父母未曾留心且在生活中透過行為訓練,讓這些特質的影響降到最低。如達達總有旺盛的活力,當忙於工作的父母晚上八、九點回家時,親子一起玩段時間,他還不肯去睡覺,上床時間往往拖到很晚,隔天因為睡不夠就無法起床,可是父母又要急於趕上班,不得不把還想睡覺的達達挖起來並送到幼稚園。過程中少不了責罵及代勞,到了學校,睡不飽的達達,處在精神不足的狀態下,自然無法有足夠的精神聽老師講故事或與同學玩耍;等到中午要午睡時,達達又因為園所好玩的事很多,興奮的不想睡覺,就在這樣的惡性循環下,達達的情緒無法得到適度的調適,對事情做出來的反應自然讓人無法接受。
達達活動量大,在家闖禍的機會也多,碰到因工作疲累而情緒管理不佳的父母,當然常常被挨罵,時間一久,對自己沒有自信,挫折忍受度低,影響學習的動機,無形中放棄更多的學習機會;而父母對他動輒責罵的行為模式,則讓他「學習」用在對外人的態度上,造成與同學相處的困難。
(圖片/bobo小天才雜誌提供)
教養兩大法寶‧陪伴與耐心
從這兩個例子來看,孩子注意力不佳的問題其實不難解決,只要父母願意用更多的耐心陪伴孩子並改變教養心態,問題多半能迎刃而解,即使真的有問題,也能降低負面因素所帶來的影響力。
陪著觀察反應
孩子的成長過程,需要適度的陪伴,給再多玩具,遠不如父母花時間陪著玩。有的家長會說「家事都做不完了,哪有這麼多時間陪孩子」,陪伴的確需要時間,建議父母此時學會放下──降低目標,調整家事型態,不一定要天天做的家事就隔幾天做一次,否則讓自己累壞了,也不會有好心情陪孩子!甚至帶著孩子一起做部分家事,如洗衣服,一歲多的孩子就讓他依大人、小孩的衣服或襪子、內衣褲分類,三歲的孩子可當曬衣服時的小幫手,幫你夾夾子……,大人眼中的「家事」,卻是孩子眼中的「遊戲」,你會發現,他會很專注想要努力做好這些事。如此,你不僅完成了家事,也增加親子互動的機會。
等著跟上腳步
耐心,則是教養孩子時必備的要件,特別對問題比較多的孩子,更需要父母給予更多的耐心等他跟上腳步,尤其透過行為訓練改變孩子,一定要持之以恆才能達到效果,用充裕的時間讓孩子學習,若因為「急」而讓大人、小孩衍生出情緒問題,又需要花時間處理情緒,原先的目標更不易達成!
大人要學會等小孩,小孩也要學著等待,父母延遲滿足孩子的需求,讓他慢慢調適等待的心情,學會自我控制的能力,有助於注意力的培養。從日常生活中也可以培養輪流等待的習慣,如吃水果、分點心時由長輩再分到小孩。
把握好奇心旺盛期
從小開始學,效果最好!因為生活中的一切都讓孩子感到興趣,充滿自信的他認為自己一定行,受挫忍耐度也比較高,一旦達成,他的成就感更高,激勵下次更好的動機更強;反之,等大了再學,大家視為理所當然,孩子的成就感大打折扣,學習興致低落,更難達成學習目標。
提醒父母,想培養孩子的注意力,從小慢慢一點一滴做起,效果自然會出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