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資人慘賠,凸顯金融管理機制漏洞
國外賣給法人機構的連動債,台灣和香港是唯二准許銀行分割包裝賣給散戶的國家或地區。香港上周宣布將照市值,向投資者購回雷曼兄弟發行的迷你債券。據統計,台灣投資連動債慘賠的投資人就有五萬多人,對照香港的徹底檢討,金管會的表現實在令人失望。
從美國開始爆發的金融海嘯,掀開連動債等衍生性金融商品層層包裝的醜陋面紗,凸顯出銀行唯利是圖與投資人的無知貪婪。其實連動債的爭議早於今年初即爆發,台灣金管會卻祇提出形同銀行與客戶間自行協調的做法,難怪問題越演越烈。對照香港金融管理局的徹底檢討、展現魄力,金管會的表現實在令人失望。
在香港雷曼連動債組成的「銀行苦主大聯盟」連日抗議之下,香港銀行公會上周宣布,各銀行將依照市值,向投資者回購由美國雷曼兄弟發行的迷你債券。根據香港金融管理局的統計,香港雷曼迷你債券投資者人數超過三萬人,投資金額接近十五億美元。然而,有關連動債的買回價格,目前還在爭議當中。
金管會袖手旁觀 放任黑心金融商品
日前,台灣上百名「連動債自救會」成員,走上街頭抗議,要求主管機關應比照「香港模式」,由銀行全額買回連動債。相較於香港政府的積極主動,台灣的連動債自救會認為,主管機關金管會在連動債問題爆發後,沒有任何一個部門願意伸出援手,或主動辦理求償理賠事宜。
台灣投資連動債慘賠的投資人很多,據統計,其中踩到雷曼兄弟的就有五萬多人。自救會成員控訴政府袒護財團,要投資人自行向銀行、銀行公會申訴,讓投資人屢受刁難。連動債自救會因此決定,將矛頭指向主管機關,要金管會必須為沒有嚴格把關金融衍生性商品來負責,並要求銀行全額買回「黑心金融商品」。
台灣和香港發生的爭議雷同,許多人原本都是「定存戶」,卻因銀行理專不斷發動遊說攻勢,栽在「同樣保本,利息更高」的誘人說詞下,轉而將一生的積蓄從定存轉為連動債。連動債投資者固然貪圖高利息收入,但是銀行為了賺錢不擇手段,冠上「百分之百保本」之名,隱藏「投資風險」,難怪投資人不知不覺地走向陷阱。
然而,金管會上周邀集董座級的銀行公會常務理事,面對面溝通連動債糾紛處理機制,已敲定糾紛處理範圍為銷售過程是否誤導、欺騙,未包含單純的投資損失,以減少銀行疑慮。金管會也感性喊話,希望各銀行積極處理,協助維護投資人權益。這樣的結果,銀行業者認為對自身不利,但投資人卻也認為主管機關祇是道德勸說,實際上根本「沒作為」。
倘若,連動債糾紛處理機制的範圍限於銷售過程的紛爭,包括銀行是否誤導投資人、資訊未充分說明、詐騙或隱藏資訊等。表示投資人必須舉證銀行在銷售過程中有疏失,才能得到賠償。
而眾所周知的「舉證之所在、即敗訴之所在」,要舉證銀行在銷售過程中涉及誤導談何容易,甚至銀行理專在推銷金融商品時,對商品的瞭解程度也令人懷疑。金管會對於連動債問題的處理規範,必然無法實際解決問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