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衝突》奧運vs.胡同文化
事實上,這樣的反省運動不只在台灣,也已經在世界各地出現,成為建築界的一股新風潮。即便近年躍為亞洲建築界指標的北京,也不例外。
8月底的北京,剛辦完籌備多年的奧運會,憑著這場國際盛宴,讓全球的傳媒、輿論、目光都集中在這千年古都。
那批驚世駭俗的奧運建築,風采甚至蓋過運動場上的競技,如鳥巢(主場館)、水立方(游泳中心)、鳥蛋(國家大劇院)等。可是,在這些風光的新建築背後,過去象徵北京味的老胡同,卻在同時間急速摧毀,也讓北京大眾感到突兀與錯愕。
曾參與水立方競圖的日本建築師高松伸,談到對北京轉變的看法,「這好比一個中國人,到國外買了一個名牌包回來,」他感歎著說。
「中國人那麼努力在運動場上搶了那麼多金牌,卻把建築界的金牌拱手讓人。」
而這些建築與傳統中國文化間的關係,也頗耐人尋味。
不管是鳥巢喊出的「混沌」意象,或水立方宣稱的「天圓地方」概念,都讓許多當地居民與建築人士摸不著頭緒。「我看鳥巢,根本就是西方機械主義做出的完美造型,而水立方,只是用高科技表現光影的東西嘛!」一位專業建築師不假思索地說。
擔任奧運建築總規劃的中國建築設計研究院總建築師崔愷坦承,當北京出現這麼多和當地文化呈現反差的前衛建築後,「接下來,應該是要內省的時候了。」
泉州保存》古城獲聯合國獎章
驚覺傳統的快速消逝,不少城市已策劃一系列方案,保存自己的空間母語。
例如在福建的泉州市,就培育過許多傑出的華商。據統計,祖籍為泉州的海外華僑,就有逾600萬人。
除了經濟成就,泉州也是有名的歷史古城,更是古代「海上絲綢之路」起點。
本土的閩南建築風格,和華僑帶回來的異國風情,在此有了巧妙的融合。
華僑大學副校長兼建築學院院長劉塨舉例,「像閩南常用的工藝材料紅磚,便出現在許多西洋樓上,」而東南亞傳入的「手巾寮」(台灣稱為街屋),由於工法簡單、易並排成商店街,後來也成為泉州當地建築特色。
為保存這些傳統文化,1990年代起,泉州市政府頒布一系列規範,規定全市建築的設計樣貌。現在來到古城區一帶,放眼望去皆是紅磚牆面、馬背屋簷、連續式柱廊等風格一致的街景,讓泉州散發出濃厚的閩南風。
而歷史最悠久的中山路老街保存工程,更在2001年獲聯合國教科文組織頒發「亞太遺產保護優秀獎」,使泉州成為中國古蹟保存的樣板城市。
廈門堅持》集美大學走嘉庚風
從泉州繼續往海邊走,開車進出廈門市區時,一定會在橋邊看到一批風格鮮明的建築群,許多西式大樓紛紛冠上了中式屋簷,每晚,這些建築還會發出燈光造景,成為這一帶的著名夜景。
這裡是創立剛滿90年的集美大學,他們不靠政府,而是用學校及平民的力量,為廈門打造截然不同的建築風格。
集美大學由華僑陳嘉庚創立,有強烈民族情懷的他,當時一手主導校區的「中壓西」建築手法,後來也被建築界稱為「嘉庚風」。
集美大學基建處處長鍾啟華笑著說,「建築界稱這為:穿西裝、戴斗笠。」當初陳嘉庚雖無建築背景,卻自己擔任校舍設計師,與工匠們一起創造中西融合的新式建築。
另外,他也就地取材,大量運用閩南盛產的花岡岩,甚至以當地紅土做出全新的「嘉庚瓦」,成為嘉庚建築不可或缺的素材。
目前集美校區內,已有九棟建築被列為國家級保護文物。後來陸續擴建的新校舍,也都以嘉庚風為設計主軸。
今日在校區內漫步,遊客可看到許多不同年代落成的建築,儘管工法、樣式略有出入,但風格與精神卻是一致。
從傳統挖寶,孕育創新建築
或許有人質疑,台灣的空間母語是否會和中國如出一轍?對此,梁家銘認為,中華文化傳到台灣幾百年,已經過轉換和在地化,「所以彼此的語言已經不一樣了,而這也是我們的差異化機會。」
況且,空間母語的創作要求,其實並非全然的復舊與模仿,而是先從歷史文化中獲得啟發後,再做出適合現代生活形式的創新建築。
基金會董事之一、實踐大學建築設計學系副教授林盛豐即指出,「我們是在和傳統對話,但腳絕對站在現代!」
如何找出台灣的空間母語?就從瞭解傳統文化,並觀察現代生活的需求做起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