陸客來台觀光在台灣掀起一陣熱烈討論,最初政府開出“一天3,000人”目標,根據觀光局統計,目前實際數字僅有近300人,不到預估人數的十分之一,支票明顯還沒兌現。消息一出,撻伐聲四起,民間團體和政府機關互相怪罪,兩岸溝通也明顯尚待改進。
只是,這些都不是親身與陸客接觸的人,規劃陸客來台行程並處理一切細節的旅行業者,看見了陸客觀光的實際情形與未來可能的發展狀況,其實並不如外界所言如此悲觀,問題並非出在與奧運撞期等表面原因,而陸客們也並不是台灣人民印象中的那一群“牛鬼蛇神”。
陸客=牛鬼蛇神? 想太多了
“以7月4日的首發團來說,其實是另類採線團。”鳳凰國際旅行社總經理廖文澄說。根據觀光局統計,首發團來台人數共753人,自北京、廈門、上海等地分團抵達桃園及松山機場,不過其中就有60名媒體記者以及31名官方考察人士,另外不乏對岸旅行社或房仲業等高級主管;而其餘觀光客部分,則年齡層多為50歲上下,基本上亦具有一定經濟能力。
其原因在於目前對於陸客身份審核十分嚴格,每人基本必交的人民幣5萬元保證金,相當於中國大陸平均每人5年的收入;此項規定雖被詬病為某種程度上的經濟歧視,卻不得不說也算是目前陸客來台尚稱順利的原因之一;甚而陸客在出發前亦會參加行前講習會,強調必須表現出中國大陸良好的現代公民水準。
“陸客來台一定會有後遺症,就像台灣人出國時,有些習慣也會為外人詬病,但這都是會因為時間而正常化的。”中國時報旅行社總經理趙政岷認為,目前台灣整體觀光產值還是太低,因此“想的太多”反而會影響應該有的正常發展,尤其陸客觀光可以善用國內平日的飯店空位及遊憩資源,恰巧可與國人的假日旅遊時間相區隔,成為台灣觀光資源的良好分配方式。
廖文澄表示,假使以政府開出的一天3,000人作為標準,陸客基本食宿加上購物的消費,1年就可為台灣帶來600億元的可觀營收,並可減低1%失業率,以及增加3萬個工作機會,經濟效益的確十分龐大,絕對是必須要把握的商機。
陸客觀光難道只剩遞減的政治情感?
“台灣的觀光品牌是什麼?”這句話看似大哉問,可是當我們仍在擔心陸客可能對台灣帶來的負面影響時,面對到龐大的陸客商機,我們的利基又是什麼,能賣的難道只有兩岸數十年來累積的神秘面紗嗎?
目前陸客年齡層偏高的原因,一部分因為經濟能力的審核,另一方面當然也與他們親身經歷兩岸關係的變化,在多年的隔閡之下,對台灣抱有與年輕族群不同的情感有關。而目前各家旅行社的行程規畫上,日月潭與阿里山是必遊的景點,因為他們在小學課本裡就讀過“日月潭是我國台灣省最大的一個湖。它在台中附近的高山上。那裡群山環繞,樹木茂盛......”又唱著“阿里山的姑娘美如水,阿里山的少年壯如山”,於是陸客雙腳還沒踏進台灣,就點名必去日月潭和阿里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