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陳麗雲一位小病人的家長寫來的信。這一家隨男主人調職搬到澎湖,特地寫信來報平安,順便感謝陳麗雲給孩子很棒的看病經驗。
看病的經驗居然「很棒」?陳麗雲以診所「四不、一沒有」的政策解釋說,來她診所看病的病人,通常「不打針、不洗喉嚨、不抽鼻涕、不給苦藥,而且候診時沒電視看」。
「四不」當然受歡迎,但真正讓澎湖這一家人懷念的是「一沒有」。沒有電視,陳麗雲把候診室改成閱讀間,放滿了各種繪本,讓人取閱。
新象繪本館館長許慧貞為孩子說故事。
(新象繪本館/提供)
一開始大人沒事做,看着小孩看書,漸漸地,有小孩會要求媽媽講書上的故事給他聽。害羞的大人剛開始只敢輕聲細語地講,但說故事的聲音很快就把一旁其他的小孩也吸引過來,於是大人身邊漸漸圍成一個小人國。
只要聊到這事,陳麗雲就會很得意地笑着說:「我就是要把這些爸媽拐來診所裏講故事。」
陳麗雲原本是花蓮門諾醫院小兒科及醫教部主任,事業一帆風順,但忙碌的工作讓她沒時間為自己的三個小孩說故事。她主攻小兒心臟科,一旦碰到緊急狀況,不趕回醫院不行。「常常故事說到一半,我就得消失;或是幫小孩洗澡洗到一半,就得把他們撈出來……」陳麗雲回憶道。
小時候的陳麗雲家境貧窮,買不起課外讀物,她記得整個小學六年只有兩本讀物,一本是作文範本,一本是成語故事(只有上冊),所以她能深切體會孩子對故事的渴望,及沒看到或聽到故事時的失望,她的罪惡感因此也不斷累積。
直到一九九七年一位朋友來訪,帶來三本日本福音館出版的繪本,陳麗雲永遠記得當時才四歲大的兒子看這些繪本的神情,「如醉如癡,幾乎要流口水。」她說繪本征服了她的兒子,也征服了她。
自此,她瘋狂地收集各國繪本,但當時的花蓮書局很少,更別提繪本,她都是透過朋友到台北選購,或向日本方面訂購。
有了繪本後,陳麗雲講故事變得輕鬆,因為繪本上豐富的圖片自然引起小朋友的聯想,故事變成了親子一塊兒講,氣氛更棒。繪本也讓陳麗雲重新省視自己的人生,覺得做一名忙碌的醫生並不能讓她真正快樂,她需要多點時間做自己想做的事。
一九九八年,她辭掉了醫院的工作自己開業。「我把繪本當餌,下在我的診所裏。」陳麗雲說,家長在候診室裏看到孩子入神地看着繪本,又看到牆上陳麗雲貼的「小大讀書會」(即親子共讀),就會問她到哪兒去報名?
「我這裏啊。」忍着笑意的她會拿出早已準備好的報名表給家長填寫。於是,一個個的讀書會成立了。陳麗雲的小大讀書會堅持親子共讀,她認為這樣才能讓大人與小孩一起成長。
讀書會的設計通常是:第一小時親子共讀;第二小時讓孩子自己閱讀,大人則在一旁討論、交流彼此的經驗。
有個讀書會的媽媽問:「台中、台北、宜蘭都有繪本館,花蓮能不能也有一個?」
「由於繪本都很貴,花蓮的小孩買不起。」陳麗雲說,「而且花蓮的書局少,就算有錢也不容易買到。」但她了解,花蓮比任何地方都需要繪本館。於是她捐出了自己的書、自己診所的三樓空間,就連丈夫也都被拉出來捐錢,加上幾年來讀書會累積的會費,二○○三年四月新象繪本館正式成立,為花蓮的繪本閱讀建立了灘頭堡。隔年十一月,她以五萬元新台幣的代價買下重達五點五噸的貨櫃,改裝成一座「行動繪本圖書館」,並租了一部吊車,把這個滿載四千本繪本的「閱讀小飛象」從一個部落吊到另一個部落,也把希望、夢想跟想像空投給花蓮部落的小孩。
改裝後的貨櫃很炫,外面是具童趣的塗鴉,內部則是一排排的書架,裝滿各式大小的繪本。伴隨「行動繪本圖書館」來到部落的還有一羣「故事媽媽」,她們輪流在每個部落待上一個月,白天陪孩子說故事、看繪本,晚上則借住學校的教室或教會,真的找不到地方,就睡在「小飛象」裏。
每當一個月期滿要換地方時,部落的小孩都會依依不捨地問:「你們什麼時候還會再來?」
在秀林鄉,有個小學生阿彩每天一早就會來等「小飛象」打開肚子,然後幫忙整理、打掃,等到小飛象要離開時,她已能自己拿書在角落裏看,不必別人解說了。還有個平常不愛上課、動不動就請假的小朋友,那個月常到小飛象看書,而且看了上百本。故事媽媽看在眼裏,開心在心裏。
今年五月小飛象退休了。信誼基金會知道了陳麗雲想要一部「行動閱讀車」,立刻捐了一部車子。現在,車子已改裝好,只剩外頭的彩繪還沒有畫上去,等準備工作完成,就要走遍花蓮的每個角落。對陳麗雲來說,這將是她推動花蓮繪本閱讀的「坦克車」,要以積極強力之勢,掃除花蓮部落孩子的閱讀障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