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財不是冒險,是認識風險
投資賺賠,絕非理專要負責,他不是神,無法論斷盈虧。投資人要先自問,我是怕跌,還是想多賺?怕跌就贖回,畢竟投資的目的就是要維持美好生活。
最近一位理專朋友跟我哭訴,一個月前客戶問他某檔基金已經賠了三○%,到底要不要賣?理專回答說,「現在判斷已經相對低點,而且已經賠很多,就等一等再說。」結果一個月後,客戶怒告理專,理由是「他害我多賠錢,一個月前是賠三○%,不建議我賣,現在是賠五○%!」這種情形最近常出現,連我也好奇,賠錢應該是誰的錯?誰要負責?
賣不賣取決於自己
如果說連動式債券是一種複雜到不行的投資商品,那麼共同基金就是相對簡單易懂的投資工具,連歐美、新加坡以及澳洲的老先生、老太太的退休金也有一大部分是投資共同基金,買基金會賺錢或是賠錢,絕對不是理專要負責,理專不是操盤手,連我在之前提過的獨立財務顧問也不是神,無法論斷盈虧。
除非是理專不當銷售、有誤導之嫌,或者為了銷售業績把客戶當成遊牧民族,帶進帶出,那麼基金大賠錢,理專須要負道義上以及良心上的譴責,而且如果要保證獲利代操,那麼你也要付出相對應的對價關係才有可能。
我相信沒有人會知道全球股市還會跌到甚麼程度,但是也許透過專業的訊息研判,甚至借助電腦模組,對於過去經驗的研判,可以知道目前市場「相對」(請相信市場只有相對概念,沒有絕對)的位置,也就是相對九○○○點,十月二十八日四一○○點是低到不行的位置,也許還有低點,不然股市以前也有三四一一點的紀錄。
要不要贖回賣出一定有幾個關鍵:例如基金規模縮減,有清算的危機,這時候理專應該要通知你贖回或是轉換,還有當重大利空出現的時候,理專也有義務提供訊息,至於要不要賣,完全取決於自己,自己要考量的除了以上因素之外,我需要用錢嗎?生活費都不夠了,如何投資?
害怕跌不停就贖回
很多人問我要不要贖回,其實自己要先問,我是害怕再跌,還是希望多賺?基本上害怕跌就要贖回,因為投資的原則就是要維持美好的生活品質,如果害怕而寢食難安,那就贖回,管他日後會不會漲,但是希望多賺,你就要考慮現實,目前要賺錢不容易,除非你有時間跟景氣循環一搏,拗個三、五年就會有機會。
對投資人來說,就是希望專家給建議,但是專家不是操盤手,他只是多一些的經驗判斷,如果判斷對了,投資人也許開心,如果建議你賣了,之後立刻漲,你又該怪誰,又或當下跌了,但是一個月之後漲回來了,這筆帳又如何算?
我一直希望大家對於投資理財的需求,不是勇氣跟冒險精神,是一種對於風險承擔的了解,投資理財當然不是急速的賺錢,而是一個人跟家人長期生活的安排,因此投資的錢應該只是一部分,賺賠之間不會要你的命,如果讓你尋死尋活,你就要檢討財務規畫架構出問題。
我又要提到專業的財務顧問,一個完整財務規畫,就是透過顧問協助,讓自己對自身財務負責的作法。如同蓋房子之前,建築師需要描繪出建築物的藍圖一般,獨立財務顧問(IFA)的職責便是替客戶畫出人生的財務藍圖,協助客戶按部就班地規畫可預期的未來,生活模式的確認,就是對自己的人生負責。
理專與IFA有何差別
問題是獨立財務顧問與保險公司業務員、銀行理財專員有什麼差別呢?
傳統的保險業務員、銀行櫃台員、投信投顧直銷業務員,很像是「藥廠業務員」。
這些人的共同特徵,就是銷售單一商品;例如,保險業務員只能代理自家公司的保險、銀行櫃台員只能代理自家銀行的存放款業務、投信投顧業務員只能賣自家公司的基金,業務員能夠說自己產品不適合你嗎?
至於銀行理財專員與保險經紀人,比較像是「聯合藥房藥劑師」,角色上可以銷售許多不同公司的金融商品,在選擇上較為多元;問題是若薪酬的來源無法與銷售脫鉤,那麼充其量還是一位金融商品的推銷員,以造就個人業績為目標。
獨立財務顧問的角色,就相當類似「家庭醫師」。病患生病後之所以會看醫師,目的並不在於購買藥物,而是希望能夠消除疼痛,因此醫師的收入來源並非依靠販售藥物,而是憑藉自己專業的診斷能力,可以替病患釐清問題、界定問題,如果一位醫師收入的主要來源為銷售藥物,你也就不用相信他了。
現在大家因為投資困擾去求診精神科,我倒是很希望多些專業家庭財務醫師,能夠協助大家認識財務規畫,進而解決大家的問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