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英文帶頭嗆聲,立下投名狀
日前民進黨發起1106遊行「抗中嗆馬」,黨主席蔡英文親自領軍抗議,引發警民衝突。圍城事件後,蔡英文雖被冠上「暴力小英」之名,卻也顯現自身與民進黨社運傳統的路線更趨一致。經這場遊行的試煉,蔡英文可謂轉型成功,逐漸坐穩黨主席之位。
事實上,蔡英文剛接任黨主席不久就表示民進黨要重回社會運動路線,這與在野黨的戰鬥位置、媒體聚焦、政治明星塑造,以及黨內生態等都有密不可分的關係。雖然群眾運動必須付出不小的代價,但是民進黨在沒有政治舞台的情形下,這是相對可以選擇的路線。
如果民進黨不走社運路線,那就是走議會與體制路線,蔡英文曾一度要求立委朝理性問政的議會路線前進,但得不到顯著回應,況且國會席次不到四分之一,沒有監督的實質功能;而縣市長也祇有七席,且盤據於南台灣,地方政治又難以爭取到全國性版面,無法產生地方包圍中央的效果。
若真正走議會路線,焦點是在立法院,主角是黨籍立委,黨團三長更應掌握實權,黨成為以國會為中心的內造政黨。但民進黨若照此舉,中央黨部與黨主席會變成配角,蔡英文的分量被制度所弱化,打亂黨的秩序。若以縣市長為主,則高雄市長陳菊將成為核心,搭配其他地方首長構成同心圓,黨中央與蔡英文一樣處於邊緣地位。
即使蔡英文認同議會路線是正確的道路,但這樣的思維並不符合民進黨過去在野時的傳統。民進黨是個以黨中央為主的政黨,各派系的角力、公職提名的競爭、黨路線的擇定等,都在黨中央進行,立委與縣市長是經過黨內競爭後產生的代表,權力來源視各派系在黨中央搶食多少而定,黨主席一職更須協調或激烈選戰,不是個空殼總司令。
傳統的民進黨,黨主席須戰功彪炳,不是領導過群眾運動,就必須有顯赫的選舉功績,而類似「政治獄」、「政治迫害」等都是提升光環的勳章;但是從國民黨官僚系統出身的蔡英文並沒有這樣的記號;若她要融入民進黨,須先累積戰功,才能「合味」。蔡之所以主導一○二五大遊行,是第一個試金石,緊接著一一○六抗議陳雲林,是蔡英文轉型的真正關鍵。
蔡英文也許如馬英九所言,選擇了一條她不熟悉的路,做了一些她不擅長的事情,得到了一些意想不到的結果。但民進黨是群眾運動出身,他們引導蔡英文進入真正的民進黨,使蔡脫胎換骨,未來馬英九與國民黨可能更難以捉摸蔡英文的行事風格。而蔡英文因為抗中嗆馬,如此「奮不顧身」的表現,等於向民進黨納了投名狀,可能擄獲不少綠營民心,對黨主席之位應是利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