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部兩國 晚加入卻有潛力
南邊的羅馬尼亞和保加利亞,在2007年才加入歐盟,算是中歐10國中最晚加入的。土地、人口均為中歐第二大國的羅馬尼亞,素有「歐洲的縫紉車」之稱,紡織業發展得很好。保加利亞勞動成本低廉且素質優良,積極擁抱市場經濟。
這三大區域經濟的延長線,一同交集在歐盟的天空下。
西歐跳板附帶內需市場
從外資轉而期待當地企業
從獎勵製造轉向扶植研發
越過慘澹西歐,
中歐要起飛!
外資湧入、投資增長和需求旺盛,是促使中歐經濟過去十幾年來增長的主要因素。
未來,中歐的潛力仍將持續發揮。原因是中歐仍將持續扮演前進西歐市場的跳板,可節省運籌與生產費用,除了內銷歐洲之外,甚至還可以外銷到北非以及中東。
消費力 財管規模將達千億
中歐另一個發展潛力,在於內需市場胃納量仍未獲得滿足,消費市場值得期待。
KBC金融集團目前在中歐的資產管理規模,約為140億歐元,總經理艾德文.波克(Edwin De Boeck)預言,未來十年內會成長到1000億歐元。「這是因為本地人的收入成長,儲蓄增加,」波克說。
二手車在中歐也是「賣到翻掉」。以波蘭為例,平均每年從西歐進口70萬?80萬輛二手車,常常供不應求。
捷克的進口二手車也是熱度不減,2007年高達21萬2869輛,增長幅度高達16.2%,是破紀錄的成長。
曾在聖誕節假期賣出4萬台F1大型模型賽車、專門代理台灣3C產品到中歐市場的台商黃鴻銘,便享受到了新興市場成長的甜美果實。
黃鴻銘在1999年落腳布拉格,至今十年。
他認為跟西歐市場相比,波、捷、匈、斯的消費力基本上潛力更大,成長還沒到極限。
「要是重新選擇一次,我還是會來這個成長中的區域,我不可能去到西歐已經快被占滿的大餅,」黃鴻銘笑著說。
施文斌也認為,台灣在中歐有很大的商機。比方說台灣的食品加工塑膠射出等機械業,以及整廠輸出。
事實上,中歐10國和台灣之間的商業互動「漸入佳境」,在近三年來,貿易總值呈向上增加。(見頁116表1)
支撐力 本土企業才是主力
中歐國家近年來也逐漸意識到,僅倚靠歐盟這條臍帶來輸血是不夠的,自身發奮圖強才是根本之路。因此,中小企業能不能蓬勃發展,變得很重要。
在捷克,以前得到政府補助的八成都是外國公司,「現在要增加本土企業可以得到補助,」相當年輕就擔任捷克貿工部發言人的韋悌格說。
波蘭也使盡全力扶助本土中小企業,特設了中小企業經濟園區,進駐的公司可以少繳稅、以較便宜價格取得土地,並享有30%?50%的投資金額,可以抵減稅金。
曾有經濟學家質疑中歐的成長,主要是外資撐起的,比較缺乏本土企業,可能成為未來發展的隱憂。
「我認為不會,」對波蘭深具信心的卡普斯陸克(Lukasz Karplesluk)樂觀地說:「未來20年,波蘭會出現很多中小企業,特別是在建築材料和營建業,因為需求很大。」
發展力 多元卻有淺碟風險
不過和其他新興市場相比,中歐其實相當不一樣。中國、印度、巴西、俄羅斯都是單一國家,單一貨幣,人口眾多,內部市場廣闊。
然而,中歐除了波蘭,其餘九國均為中小國家,每個國家的語言和貨幣都不一樣,文化、政策、國情、富裕狀況各異。
在這種每一個國家經濟體規模都不夠大的「淺碟經濟」下,使得開拓中歐內需市場具備一定的難度。而且,中歐已逐漸失去勞動力「又多又便宜」的優勢。
中歐的薪資雖然比西歐低,十年前在德國、荷蘭一年的人事預算,在捷克可以花四年,然而好景不常,中歐如今的薪資漲得讓人心驚肉跳。
波蘭2007年的平均月薪是936波幣(約新台幣1萬4000元),今年卻一口氣調升到1126波幣,漲幅20.3%,預估2009年會繼續調漲到1276波幣,令外商們深感吃不消。
另外,中歐人的工作態度和度假習慣,迥異於亞洲新興市場,員工拿著醫生證明,「一早傳真過來,說我病了,一請兩個禮拜假,我也不能怎樣,甚至也不能打電話去關心,」聘雇近20位員工的黃鴻銘笑說。
鴻海集團董事長郭台銘亦曾對匈牙利廠的績效不滿意,氣沖沖跑到現場去看,結果發現原來匈牙利人的節奏就是這樣,快不起來,但也不是故意慢。
中歐市場另一個不好做的關鍵,是國家太多,每個國家的語言都不同。
以消費性電子為例,出了國界,操作手冊也要跟著換一種語言,說明書也全部都要改。
也因為國家多,國與國之間,也會互相較勁。比方友達要到中歐設廠,捷克、波蘭和斯洛伐克便「搶破頭」。
但,這些問題並非無法克服。
政商策略 彈性調整抗風暴
已落腳多年的黃鴻銘建議,若想做中歐生意,不能跟在美國一樣,以為一次運兩、三個貨櫃就可以,「中歐要少量多餐,」黃鴻銘強調產品要多元化,而且一定要在當地市場親自深耕。
再像富士康,便把調漲的薪資先套算在成本當中,跟客戶報價。假使有15%的員工一起請假,事前的排班及職務代理人制度就要先做好。
至於如何找員工,可以和人力派遣公司合作,找羅馬尼亞或是斯洛伐克等國的外勞。
另一個最新的趨勢是,無論是波蘭,還是捷克,為了優化產業結構,政府改變了招商引資的態度與方向。
「我們不再對於製造業提供獎勵,」韋悌格說:「因為捷克已經缺勞工了。」
波蘭新聞及投資局副局長包威爾.斯岱瑪契克(Pawe? J. Stelmaszczyk)也說:「我們現在進入選資階段,不再歡迎所有要來的企業。」
現在,波蘭和捷克都決定,未來政策將針對服務業、高附加價值產業、研發中心等,才會有投資獎勵和免稅優惠。
製造業若仍要在中歐部署,「捷克再往東,還是有些地方有潛力,」張邦傑透露,富士康在中歐仍會繼續擴張。
此刻,中歐地區的獨特處還在於它是美國引爆全球金融風暴下,各方紛紛預言受影響較小的區域。
例如捷克中央銀行總裁日前與捷克總理米雷克.托波拉內克(Mirek Topolanek)及捷克財政部長討論球金融危機現況後表示,捷克銀行並未受美國銀行風險資產的影響,捷克銀行的資產負債大體健全,還不至於清算倒閉。
波蘭總統雷克.卡辛斯基(Lech Kaczy?ski)也發表聲明說,波蘭可以安度難關。
中歐的超速成長,在台商的全球布局中,已是愈來愈不容忽視的新興市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