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今的政府每遇人事問題便形同亂抓,自然抓出一個就被批判一個。對於已經組成的人事,當遭到替換壓力時,其並未替換的原因不見得是道義上的全力相挺或人情上的給予機會,恐怕真正的原因是:它不知道從哪裡去找人。於是乎,一般的觀感是:政府不會找人才,也不知誰是人才!
當一個政府組成之後,倘使連用什麼人任職都沒有譜,以致每用一個人就引來非議,那不但顯得完全不曾做好執政的準備,也很快會折損執政的威信。
政府用人最能展現施政的決心,它即刻會讓人感受到是不是打算把事情做好,能不能為社會為人民謀福祉。當一個人選被提出來後,倘若大家覺得沒有私心因素,這個人確實在過去的歷練中有資格、有口碑,又符合當前所需要的操守與創意,自會在公論中受到稱許。這樣的人遇到如此的開始,就不會有阻礙,當然可以即刻面對工作,專注地把工作做好。
負責和組織政府的人其實責無旁貸。他沒有理由客氣地把用人這個既是權力也是責任的事,交給別人做決定,他為了確保施政效果,就必須確保找到的人的確堪任。尤其他若有著條件與標準上的要求,他更需透過自己的瞭解一一檢測,才可能成就一個時代的用人哲學,蔚為一個時代的人才盛況。
當應有的權力如果不加有效使用,自然會流向他方,這個他方往往不是單一的去向,而會跑出許許多多牛鬼蛇神爭相瓜分、吸食,終究弄得面目全非,不忍卒睹,距離合適性必定遠甚。
這當然不是要所有的人才尋找都由主政者一人擔當,他哪有偌大的精神去祇顧這一樁事,但他必須建構一個人才尋覓小組,多方物色、收訊,並在他的主持與審視之下拍板定案。藉諸這樣的過程既鍛鍊出對人才的客觀重視度,也經受得起所提人選放諸四海而稱善的檢驗。
必須指出的是,在台灣的民主設計中,祇設計了各式各樣的選舉方式,這固然產生了一批人才,但選舉以外的職位則看不到準繩,尤其特任官與其他公部門機構的主事者也無法借助考銓系統以為濟。而選舉制度終於帶來了政黨輪替,可是政黨輪替的交班機制不僅根本不曾顧及,更遑論完備(以致竟然可以發生陳水扁將國家資料帶回家中的情形),連接手政權後多如牛毛的職位如何填補及應否或何時替換,都毫無章法可言。至於人事布局與人才位列,經過兩次的政權移轉,都祇看到荒腔走板。
終於,那麼標榜自愛的馬政府同樣發生了用人方面備受批評的結果。原因便在制度面不足之餘,新政府的努力也不夠。
由於馬政府顯然並沒有致力於全國人才的總尋訪(不管在五二○之前還是五二○之後),所以十分有理由相信,當今的政府每遇人事問題便形同亂抓,自然抓出一個就被批判一個。同時也十分有理由相信,對於已經組成的人事,當遭到替換壓力時,其並未替換的原因不見得是道義上的全力相挺或人情上的給予機會,恐怕說不出來的原因才是真原因,那就是:它不知道從哪裡去找人。於是乎,一般的觀感是:政府不會找人才,也不知誰是人才!
當政府給人這種觀感的時候,請問人民對政府的信心將從何而來?人民評價政府不外乎:看政府說什麼話?用什麼人?做什麼事?毫無疑問其中又以用什麼人最具關鍵性。因為人若用得對,說的話與做的事大概差不到哪裡去。
機制既付闕如,準備又顯不足,政府唯一能做的恐怕就是趕緊亡羊補牢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