剛踏入職場的怡婷為求表現,督促自己不能鬆懈,每天帶著緊張的心情上班。某日,她與男友因細故大吵一架,在壓力與情緒的雙重影響下,忽然覺得吸不到空氣,呼吸變得愈來愈急促、手腳發麻,甚至胸口悶痛。一旁男友嚇傻了,不知如何處置,趕緊將她送急診。
過度換氣症候群 15~55歲為好發族群
三軍總醫院胸腔內科主治醫師蘇文麟表示,上述情況是「過度換氣症候群(hyperventilation syndrome,HVS)」常見症狀。其好發於15~55歲年齡層,主要是人腦得到「缺氧」的錯誤訊息,短時間呼吸過度,每分鐘通氣量超過人體正常代謝需求,使血液動力及生化成分改變。
在呼吸過度的情況,二氧化碳將大量呼出體外,造成低二氧化碳血症及呼吸性鹼中毒(因呼吸速率加快致二氧化碳大量呼出體外,使血液呈鹼性),進而出現後續症狀。
至於誘發「過度換氣」的原因,可分心理與生理因素,任何人都可能因情緒過於激動而引發。但值得一提的,「過度換氣症候群」這名詞,專指由情緒敏感引發、而非背後病因導致「過度換氣」的患者。若因病引起缺氧,則稱為「過度換氣症」。
女性發生率高男生7倍 嚴重會引起抽搐或昏厥
除了受壓力影響,蘇文麟指出,極度焦慮、悲傷、恐懼都有可能引發,例如:恐慌症病人發作、電視上常見的家屬哭喊,都可能造成過度換氣。而且女生發生率高出男性7倍,主要是女性特質較敏感,情緒起伏較大。
至於生理上,肺部疾病如:肺栓塞、肺炎、氣喘;心臟問題如二尖瓣膜脫垂、心肌梗塞;中風、橋腦栓塞或身體過度疼痛,以上患者都可能出現這情形。另外,懷孕使橫膈膜上頂,也可能引起過度換氣,孕婦須加留意。
過度換氣會引發窒息感、呼吸急促外,也會影響器官血流量。當大腦和中樞神經血流量降低,易暈眩、頭痛、視力模糊、出現幻覺;周邊血管收縮,易使四肢冰冷、肌肉僵硬;冠狀動脈血管收縮,則可能產生非典型胸痛。另外,大量呼吸會口乾、口唇周圍麻木;空氣進入腸胃,會造成腹脹、腹痛、打嗝等症狀。
蘇文麟強調,過度換氣雖極少造成生命危險,嚴重時仍會發生肢體抽搐與昏厥,不能大意。此症本身無併發症,但需特別注意病人若有心臟疾病,可能加重心肌缺氧情形。
錯誤急救法 加重窒息風險
對於病情發作時的處置,台北長庚醫院急診科主任黃集仁表示,「改善過度換氣最重要是調整呼吸頻率,理想作法是進行腹式呼吸。」
做腹式呼吸時,壓住病患胸部上方,吸氣時將腹部挺起來,避免胸部往上挺;吐氣時則將腹部縮回。吸氣與吐氣的比例為1:2,吐氣要久一點,約做5、6次就可逐漸調回正常呼吸。而旁人除了提供協助,也盡量安撫患者的情緒。通常患者發現自己吸不到空氣,會更顯緊張,症狀也愈嚴重,因此安定情緒很重要。
網路上相傳,用塑膠袋套住患者口鼻,讓他吸入自己呼出的二氧化碳,可改善症狀。黃集仁澄清,「絕不能用塑膠袋套住患者口鼻,會有窒息危險。」雖然很多人會改用較不密閉的紙袋套住患者口鼻,讓他吸入自己呼出的二氧化碳,但此法仍有缺氧風險,特別是病患因氣喘、氣胸、肺栓塞、心絞痛、心肌梗塞所引起,更要避免使用。
改善過度換氣的根本作法是「調整呼吸、安定情緒,並非只讓患者增加心臟二氧化碳濃度。」
找出發病原因 少緊張,多放鬆
發生過度換氣的情況,該求助什麼科別?蘇文麟表示,過度換氣分急性與慢性。所謂急性,大多因情緒壓力事件過於激動所致,患者會有明顯的窒息感,並產生前述的胸痛、四肢無力等狀況,通常會建議急性的過度換氣患者送「急診」治療。黃集仁指出,當患者送急診時,急診科醫師會協助他作腹式呼吸,並給予適當的鎮靜劑,讓患者放慢呼吸頻率。
至於慢性症狀,多為呼吸系統、心血管、神經系統等特殊症狀表現。例如:沒有原因常感到喉嚨癢、心悸、胸部緊繃、視力模糊、頭暈等,若症狀反覆發作,建議找「胸腔科及心臟科」檢查,先排除身體疾病,再進行診斷。若診斷傾向心理層面引起,應至「精神科或身心科」就診。
而治本的方法,黃集仁建議,「維持正常的生活作息,避免熬夜。」飲食也要避免咖啡及茶等刺激性飲料,盡量別讓自己處在壓力的環境下。是否該避免什麼運動,他認為排除背後病因,基本上過度換氣的患者沒有不能做的運動,只要衡量自己身體情況,適度運動也有助於紓壓,可嘗試瑜伽,對於腹式呼吸很有幫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