敦煌附近的著名湖泊月牙泉。比起三十年前,月牙泉水位降低逾八公尺,而這個區域的其他地下水脈則下降約十公尺(照片/紐約時報)
王祈祥(譯音)站在古代絲路上商人與朝聖者曾經踏過的沙丘下,脖子上掛著照相機。他可以說是現代的某種朝聖者與觀光客的化身。
他和他的妻子從華東搭了超過一千公里的火車,來到戈壁沙漠禁忌的荒涼中,去看一眼著名的月牙泉。他們來的原因是月牙泉的面積迅速縮小中,他們擔心很快就會消失不見。
六十七歲的王祈祥說:「這是沙漠的奇蹟。」
這裏曾是東西交會的沙漠綠洲,也有全球最大的佛教廟宇之一,但月牙泉正在消失。比起三十年前,月牙泉水位降低逾八公尺,而這個區域的其他地下水脈則下降約十公尺。
敦煌本是中國對西方的門戶,現在則遭受極為現代的威脅。三十年前為了幫助農業興建的水壩,加上人口成長近雙倍,讓穩定了數千年的脆弱沙漠水文受到過大的壓力。
「我會說這是生態危機。」蘭州大學專研該區域水文的張明泉(譯音)教授說:「問題是人類的影響。大家過度使用這個區域可以維持的水源。」
這裏就像中國最貧窮的西部一樣,近數十年的重心都放在不計代價的經濟發展上。被沙漠隔離的敦煌,實際上幾乎是沒有工業,所以農業主宰了當地經濟。在一九七○年代,政府在曾經一度流經敦煌的黨河上興建水壩,以提供農田更多的灌溉用水,並紓解貧困。
農業確有改善,可是這種做法帶來更大的障礙:在水壩興建前人口不到十萬的沙漠綠洲,現在人口大約有十八萬。隨著愈來愈多人到這裏來,本城主要飲水來源的地下水脈開始下沈。
現在保存敦煌的壓力有增無減,因為這裏主要的文化與歷史重要性而受到重視。
附近的莫高窟有可以追溯至第四世紀的壁畫,是幫助將佛教由印度引進中國的僧侶所繪。莫高窟被聯合國指定為世界文化遺產。
兩千多年前漢朝時代,敦煌因是對西方貿易道路─絲路上的重要門戶而興起,莫高窟就是其遺產。商人和朝聖者沿著被許多人認為充滿妖魔鬼怪的恐怖塔克拉瑪干沙漠外沿綠洲旅行。
十七世紀著名的高僧玄奘描寫他在酷熱中聽到的聲音說:「時聞歌嘯,或聞號哭,況然不知所至,由此屢有喪亡。」他又將這個沙漠描述為:「人行無跡,遂多迷路。四顧茫茫,莫知所措,是以往來者聚遺骸以記之。」
敦煌農業也可以回溯至漢朝,在莫高窟中找到的幾萬份手抄本中,有一張詳述此地重要水源的地圖。現在位於市中心北方約七公里的小村莊札巴洽(譯音),過去五年水脈就下降超過一公尺。
在周二正午的烈日下,許多農夫已經跑回自己龜裂的泥磚屋,但何讚林(譯音)卻正在引水灌溉一小塊麥田。他說他在過去十年內,開墾的土地擴大到原先的三倍,有的農夫增加得更多。他說直到最近,政府官員都在鼓勵農夫多種作物。
「本來有很多水,所以政府鼓勵大家多開墾。」四十歲的他回憶:「那時候水是不會乾涸的。」
現在當地已經實施嚴格的三禁政策,禁新農地、禁止移往城市的新移民、禁止挖掘新井。保護地下水的需要,可以從黨河保護區幾乎有九成水源都用在農業上的情況來強調。
張明泉表示,減少消耗正是問題所在,並指出供應黨河和其他綠洲的祈連山融冰水,和一百年前大致上來說沒有差別。即使這樣,還是有人提出把水從鄰接的西藏某條河引導過來的建議,不過這個計畫的可能性難以確定。
由於敦煌已經成為中國西部重要觀光勝地,保存變得特別重要,因為這裏是鄉野地區少見的繁榮樣板。去年莫高窟就賣出超過四十三萬張門票。去參觀位於鳴沙山麓月牙泉的人極有可能更多。
也屬於世界遺產的月牙泉從一九七○年代開始縮小,現在只有原來面積的大概三分之一。在九○年代,官員嘗試加水進去,但是反而污染了湖泊而中止。最近在湖的附近興建了保留區,希望水能夠滲入地下,幫助保存月牙泉。
「身為當地人,我們非常擔心。」鳴沙山月牙泉管理處主任范存(譯音)說:「我們要是看著這個湖消失,就對不起子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