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鬧的國共論壇落幕了。在論壇中,共產黨對國民黨以及台灣釋出不少善意,包括同意討論兩岸綜合經貿協議。這對馬英九而言,應該算是一種收穫,不過,令人非常費解的是,在馬英九整個兩岸政策機制中,國共論壇到底扮演什麼樣的角色?
馬英九剛就任總統時,曾把「國共平台」定位為「兩岸第二軌溝通管道」。兩岸外交事務,需要非正式的溝通管道,這些管道是為了相互試探、瞭解,試圖為雙方正式協商設定議題。對台灣這種國際處境不利,兩岸關係曖昧的國家而言,二軌外交更形重要,台灣過去在美中台三邊關係中,運用二軌外交也行之有年。
二軌,與陸委會授權民間團體與中國協商不同,前者是非正式、不具法律效力的,而後者達成的協議是具法律效力。因此,在二軌外交中,雙方可以較不受拘束地對話,以做為雙方尋求正式協商議題的背景、共識。
二軌通常是低調進行,很少看到像國共論壇這種喧喧嚷嚷、惟恐天下人不知的「二軌」。吳伯雄等人公開在會議上向中共提出許多「需求」,中共也慷慨回報十大利多政策。雖然這些利多政策是操之在對方,不需要透過兩岸協商來達成,這次國共論壇中卻給人一種印象:弱勢台灣的執政黨領袖,向強勢中國的統戰當局(政協)提出需求,而對方很慷慨、很「照顧台灣同胞」。
這種不對等的互動,是馬英九心目中理想的兩岸協商嗎?
陸委會便宜行事,讓政務官登陸參與國共論壇。與會的經建會副主委單驥說,兩岸「官方對官方」是「大勢所趨,理所必然」。的確,兩岸各層次官方協商是必要的,政務官登陸規定也應該放寬。問題是:官方對官方是經過陸委會規範、授權的正式協商?還是二軌私下溝通?如果是非正式溝通,國際會議本來就是最能「掩人耳目」的場合,而不是這種敲鑼打鼓的國共論壇;如果是正式協商,就得依法、依行政規範來進行。
《臺灣地區與大陸地區人民關係條例》有關兩岸協商的精神還是以「白手套」為主;若要進入官方協商階段,馬政府要做的是透過立法程序,修改法律。國民黨在國會居多數,卻捨民主程序不由,而讓官員違法登陸。以這種便宜行事的心態處理兩岸關係,如何讓民眾放心?
馬英九在兩岸關係上掌握足夠的合法資源,國安會、陸委會、海基會都是受到法律與行政規範正式的組織,而國會又是藍營占優勢,這些資源足夠讓馬英九做事,也讓兩岸政策受到規範、讓民眾安心。但馬英九似乎未能有效地統合掌握整個大陸政策系統。以陳雲林來台達成的四項決議,立法院未能三十天內審過,行政院以《臺灣地區與大陸地區人民關係條例》九十五條的規定,視為立法院同意。不禁讓人懷疑馬英九是否能有效統合黨政機器。
國共論壇展開前後,馬英九低調未對國共論壇發言,府院高層也未歡送連吳等人。這是要凸顯黨政分際,還是說明黨的兩岸政策非府院可控制?或說明府被黨給綁架?
在兩岸關係這件大事上,馬英九必須有一個明確的決策體系,他當初宣稱的「二軌」已無法代表現在的國共平台,他有必要清楚界定說明國共平台到底是什麼東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