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一封寄自未來的家書
親愛的寬寬:
媽媽正坐在開往太倉的快船上寫信給你,窗外是黑漆漆的無垠大海,四周靜寂,只聽到船上的引擎嗚嗚低鳴。今天傍晚和你在基隆港道別,船愈開愈遠,在岸邊揮別的你愈來愈小。
六十年前,你的外公也是搭著船,從上海搖搖晃晃渡過黑水溝,在基隆上岸。他告訴我,當載滿難民的大船靠港時,有好多小販划著舢舨,用親切但陌生的語言,向他們兜售香蕉。他還聽到岸邊呱褡呱褡此起彼落的木屐聲音。那是他第一次聞到海的味道,心情非常激動。
在這艘客輪上,有很多旅客跟媽媽一樣,要去蘇州出差,也有人去做生意、旅遊。船上還載著要運到蘇州工廠加工的面板、腳踏車材料。媽媽待會上床睡覺,明天一大早到太倉港,然後再搭半小時的車,就到蘇州。
順便考考你,太倉在哪裡啊?你翻開地圖,看到長江出海南岸的港口,那就是太倉,當年鄭和下西洋,大船就是在這裡起錨。
下了船,媽媽會把這封信寄出去,你下午應該就會收到。到蘇州這麼方便、快速,在天堂的外公一定無法想像。十年後,你長大了,或許覺得這件事情沒什麼大不了,不過,在我們這個時代,它可是一樁改變歷史的重要事件。
晚安,兒子。
媽媽 200年5月17日
電話響個不停。負責台北五分埔商圈四分之一貨運業務的邑偉公司老闆曾尚彬,最近老是接到客人詢問:「都直航了,你是不是要降價?」
曾尚彬貨運這行做了八年多,從來不曾像現在這樣,要天天打電話給船公司,催問到底什麼時候才會有深圳到基隆的直航船班。
大三通即時效應:省時省成本
過去,曾尚斌替客戶將成衣從東莞生產基地裝櫃上駁船運到香港,再轉大船回台灣。
一只貨櫃裝四、 五萬件衣服,從裝船到送到店家門口,流程需要七到十天。如果有直航船班,台灣消費者在兩天內,就能穿到韓國打版、廣東生產、台灣銷售的流行服裝。
二○○八年十二月十五日,雨都基隆難得天光乍晴。西十六號碼頭外,長長梆的一聲,四艘分別首航廈門、上海和太倉等港口的萬噸貨船,緩緩駛離基隆港。從電子業轉行做水果出口的台灣精果公司總經理桂在興,等待這一刻,已有多年。
在那艘開往上海的貨櫃船上,有桂在興要交給上海貿易商的五百箱鳳梨釋迦、一百箱蓮霧和芭樂。桂在興掐指一算,今天從基隆出發,隔天上午就能在上海超市上架,賣相正好。要是在以前,水果從高雄出貨到上海要走八天,「摘下來八分熟的鳳梨釋迦,到上海已經爛成鳳梨麻糬了。」
衣服來了,水果、鮮花去了;大船出航,包機降落;以前是天涯,現在是咫尺。在方方面面上,兩岸大三通正全面滲透你我的生活。
尤其是兩岸共七十四個河海港(中國大陸六十三、台灣十一個)全面開放直航,對生活層面的衝擊更深刻,因為兩岸高達一千億美元的貿易額中,有九成以上貨物,都靠海運運送。馬政府上任不過七個月,兩岸即出現規模超乎預期的大開大放,也難怪曾任陸委會主委的民進黨主席蔡英文再三質疑,大三通隱藏著國防、防疫和經濟傾斜的風險。
到底該如何爬梳大三通後的利弊得失?先從機會點談起。
首先,最起碼人貨能夠省時省錢地暢流,這也是大家最能享受到的直接利益。
根據國民黨智庫估計,海空直航一年可為台灣省下三一○億元運輸成本,十一萬小時運輸時間,貢獻○.○一%的經濟成長率。
相對於企業動輒百億、 千億元的投資,這筆錢有如九牛一毛。但在景氣低迷的當下,「省一塊比賺一塊還要緊,不要看不起小錢,」李長榮化工董事長李謀偉,每年總要透過海運,大量運送化工原料往返兩岸,對於成本,他絕對錙銖必較。
升斗小民的三通利益:省荷包
節省成本是大老闆的第一要務,也關乎升斗小民的荷包。
曾任交通部航政司長的北台科技大學國貿系教授吳榮貴比較,台灣許多民生用品從對岸來,運輸成本降低,將回饋到終端消費者。例如,台灣營建所用的砂石,半數來自廈門或福州,直航前透過間接方式運到安平港或台中港,海運費用佔去一半成本,直航後,「照理說,房價應該要降。」
再以和生活息息相關的電力來看,台灣燃煤發電佔總發電量超過四成,台電每年又從中國大陸進口四百多萬噸燃煤。台電燃料處處長徐振湖透露,過去台電的運煤船從華北的秦皇島或天津出發,先彎靠韓國木浦,再轉到高雄或台中,供台中與興達火力發電廠使用,海運費就佔了至少七分之一的燃煤成本。
在高運價時期,直航一年可為台電省下將近一億元運雜費,對於年虧損數百億的台電而言,也不無小補。
除了人貨流動更快更省,大三通還創造出新的交通模式。搭著快船到中國,是往返兩岸的另類選項。
談到船,曾是海基會秘書長的華達海運董事長焦仁和眼睛一亮,連忙起身到辦公桌前,抽出一本日文雜誌,對其中介紹的客貨船特色如數家珍。
焦仁和公司擁有的海洋拉拉號已申請台中到廈門的航線,一趟航程只要四個半小時。儘管海洋拉拉號噸位較小,冬天東北季風強,不能走台灣海峽,焦仁和並不氣餒,還要再接再厲買一艘萬噸級的客貨兩用輪,專跑華東地區。
「七成載貨,三成載人,要把直航的海上市場打下來,」這塊海上交通大餅,焦仁和緊抱不放。
企業的機會:靈活佈局、區域整合
另一邊,辦公室牆上掛著大大一幅長江流域網絡圖,台灣最大船務代理公司華岡船務董事長洪清潭同樣興致高昂,景氣再怎麼壞,他仍要斥資三十億買船,經營基隆到太倉的客貨航線,傍晚出發,睡一覺,翌日清晨抵達。
「坐船十三小時可以到上海近郊,簡直可以和飛機比賽,」洪清潭看準長江流域是世界最大貨艙,也有最多的兩岸客源,這個商機,值得放膽一搏。更何況,已有台商在催他,船什麼時候要開。
大三通開啟的第二扇機會之窗,是增加企業運籌和佈局的靈活彈性,改變兩岸產業分工。
家族是全球最大螺絲製造商,晉禾總經理蔡永裕原已規劃好在武漢設新廠,一聽到江陳會決議開放長江河港直航,他立即改弦易轍,決定把錢放在擴建高雄岡山的工廠,武漢則改做發貨倉庫。
未來台灣生產的產品,要透過水運送到武漢倉庫,蔡永裕甚至還打算自己買船,沿著太平洋岸,上至俄羅斯,下達紐西蘭,一路送貨到各地發貨倉庫。
會出現這麼大轉折,蔡永裕惦量的是,直航後能把關鍵生產線搬回台灣,既符合經濟效益,也滿足客戶需求。晉禾的歐美大客戶,為安全起見,指名要用台灣生產的產品。
「以後不必在大陸設廠,一個廠要好幾億美元,利息付海運就綽綽有餘,幹嘛那麼辛苦跑去那邊?」蔡永裕形容,三通讓他看到最有效率的運籌模式,下游交給大陸工廠,上游關鍵技術則放在台灣,大陸競爭者不但不能抄襲,也不能開遊覽車來工廠外亂挖角。
在華南擁有多處生產基地的台泥董事長辜成允也意識到,直航將改變他的營運佈局。辜成允思考,海運省下兩天時間,可以靈活運用庫存和行銷業務,台泥在花蓮、兩廣、福建和江蘇的生產廠,萬一生產線出況狀,能夠彼此支援、互補,形成區域整合,周轉速度更快,也更能迅速因應市場的突發變化。
傳統產業藉由直航,整合區域生產,發揮綜效,節省成本;高科技產業則利用直航省下來的時間,紓解庫存與資金的壓力。
友達董事長李焜耀曾表示,友達最大的庫存是在海上,直航後,庫存可以減少四、 五天,這也意味著減輕幾十億資金的壓力。
讓台灣不再「被外國客戶跳過」
三通直航不只提升企業運籌佈局的靈活調度,還有助於企業爭取外國客戶。
華邦電子董事長焦佑鈞將直航視為「基礎條件的重大改變」,最後會在許多小地方累積出大效果。就以電電公會每年十月辦電子展為例,客戶看展後,通常要求親自看工廠,以往從台灣到大陸工廠,轉機要浪費一天時間,近年國外客戶多跳過台灣,改去參加香港的電子展。
身為電電公會理事長,焦佑鈞深刻體會到「被客戶跳過」的急迫感。他預測因直航帶來的方便與效率,未來客戶會更願意到台灣看展,再搭直航班機去大陸工廠,這是業務和生產的無縫銜接。
宏碁董事長王振堂也有切身感受。
王振堂省思,兩岸不通,為爭取時效,台商必須在大陸另外準備一套核心競爭力的組織與人力,很容易被對岸競爭對手模仿。因此,過去兩岸的經濟整合是一面倒的傾向大陸。直航後,企業的核心競爭力可以留在台灣,在大陸只要配備生產的非核心競爭力部門,這會讓競爭優勢倒回台灣。
「台北做為決策中心(decision-making hub)的地位徹底底定,」在蘇州、新竹都有工廠的中磊電子總經理王煒說得斬釘截鐵。
中磊自己生產網路設備,台北辦公室和蘇州工廠視訊如家常便飯,但是很多問題,還是要當面開會才能解決,「就像《CSI》(美國知名犯罪現場影集)法醫驗屍,得到現場才行。」高雄長大的王煒前幾年一直掙扎,是否要把總部搬到上海,如今鬆了一口氣,「老闆在哪,就在哪裡開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