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rt1・藥物篇
藥物所表現製成的型態,都是依據其本身適合作用的形式來決定。在面對五顏六色的藥物顆粒與五花八門的藥水瓶罐時,媽咪們往往搞不清楚到底該用什麼類型,以及哪些才適合自己的寶寶。以下則是現今寶寶用藥中常見的3大類型。
常見寶寶用藥3大類型
1. 錠劑、膠囊
錠劑是將分散的粉狀物質以壓力和黏著的方式製成。由於藥物本身會有劑量的考量,加上需考慮製成時黏著度與服用後的分解因素,通常製作過程中會添加黏著劑(例如:玉米粉)或化學成分加以合成。此外,所謂的膠囊,其實是為了避免藥粉的苦味,而將其存放於膠囊殻中的一種藥粉型態。
2. 粉劑
除了本身藥物的物理型態即是粉狀的粉劑外,還有由錠劑所磨製分化而成的粉劑。在服用上,除了劑量準確度最難控制外,也容易因受潮進而影響藥物本身的效用,這也是粉劑的缺點之一。
3. 水劑
常見的水劑有一般液態水劑與糖漿劑兩種。液態水劑其本身成分即為可溶解性的藥物,而糖漿劑的成分則並非全是藥物。台北市立萬芳醫院小兒科主治醫師黃亮迪表示,糖漿劑是由少量的粉劑與濃度較高的糖水所組成,主要作用是為了減低藥物的苦味,讓寶寶不會因苦味而對藥物產生排斥感,達到順利餵食的效果。此類劑型因其吸收快與易服用的特性,是醫師在替寶寶開立藥單時的優先考量。
知識站》體表面積・評估標準
媽咪們在帶寶寶去看病時,常常會遇到醫師詢問寶寶的體重,才決定給予藥物型態的狀況。但是媽咪們知道嗎?真正用來評估藥物類型的標準其實是寶寶的體表面積,而非體重。黃亮迪醫師表示,由於在看診時,難以對體表面積做快速且準確的判斷,所以才以與體表面積有相對關係的體重作為給藥的標準。(至於使用此判別基準的原因為體表面積和各種生理機能有較高的相關性所致)。
part2・餵食篇
每當餵藥時間到來,隨之上演的便是寶寶哭叫、掙扎與抵抗,而媽咪奮力強灌藥物的戲碼,反反覆覆的拉鋸戰總讓媽咪和寶寶們筋疲力盡,陷入惡性循環。到底有什麼方法可以讓寶寶乖乖吃藥,當寶寶抵抗吐出時,媽咪們又該怎麼辦,以下整理出4種常見餵藥工具,以及一些臨場狀況給媽咪們作為參考。
解析・4大餵藥工具
1. 藥杯
一般醫療院所在開立水劑藥物時會附上一個有刻度的小藥杯,除了方便餵食外,也讓媽咪們可以藉此評估劑量。由於小藥杯是多種餵藥器具中最難控制的一種,所以,對於對藥物高度排斥的寶寶來說,杯餵較難達到順利餵食的目的。
2. 湯匙
黃亮迪醫師表示,寶寶吃藥的抵抗程度取於決個人,並非每個寶寶吃藥都會頑強抗拒,對於反抗性較低的寶寶就可以使用湯匙餵食。但須特別注意的是一般湯匙沒有刻度,媽咪在餵食時要留意藥物劑量的攝取。
3.奶瓶用奶嘴
由於月齡較小的寶寶使用湯匙與藥杯的技巧尚不成熟,透過寶寶熟悉的奶瓶用奶嘴來餵食,有些寶寶對於吃藥的接受度將會提高。
4. 滴管、餵藥器
寶寶專用餵藥器長得像針筒一樣,以注射的原理,方便媽咪們控制藥量與進行餵食,在使用上也比較不會產生因寶寶抗拒而傾倒、灑掉藥物的情形。黃亮迪醫師提醒道,由於餵藥器較難以清洗,媽咪們要特別注意清潔上的問題,避免細菌滋生與藥物相互作用的情況。
2大臨場狀況・解套
狀況1・寶寶抗拒吃藥、抵死不從,可以加到牛奶中嗎?
黃亮迪醫師表示,若是寶寶對於吃藥非常抗拒,導致媽咪們無法餵食以達到治療效果,加入牛奶中混合其實無妨。但因全部添加至牛奶中可能會造成味覺較敏感的寶寶完全不喝的情形,如此一來,不但無法達到吃藥的目的,還會造成牛奶的浪費,得不償失。建議媽咪們,可將欲餵食的牛奶分成兩份,先行餵食添加有藥物成分的少部分牛奶,讓寶寶在尚未察覺前喝下藥物,之後再餵食無藥物成分的牛奶。
此外,由於某些寶寶不易察覺牛奶中的藥味,媽咪便可不必麻煩地分裝牛奶,只要將藥物全部加入牛奶中一次餵食即可。對此,黃亮迪醫師提醒媽咪們,需特別留意牛奶的殘留狀況,避免藥物隨著殘留的牛奶而無法達到治療病情所需的劑量。圖
狀況2・寶寶好不容易吃下藥物卻吐出來,該怎麼辦?
一般而言,寶寶將東西吐出來可分成以下兩種情況:1.對味道反感、2.反胃。關於第一種情況,通常發生於吃入食物後1分鐘內,此為寶寶對藥物味道反感的行為反應。至於第二種反胃情況,若寶寶進食後達10分鐘以上,代表食物已進入胃中,此時再將東西吐出來就有可能是腸胃適應不良的關係。黃亮迪醫師指出,若寶寶再吃下藥物後出現反胃現象,則媽咪們就要觀察寶寶是否有哭鬧或掙扎的情形,必要時需帶至醫院給小兒科醫師診治,避免發生藥物過敏或腸胃系統無法適應等問題。
part3・兒童專用藥物篇
在寶寶生病時,媽咪們除了關心寶寶服用藥物的狀況外,是否了解藥物正確性對寶寶的影響,您對於兒童專用藥物的認識又有多少呢?
寶寶使用成人藥物的風險
財團法人台灣醫療改革基金會研究發展組組長朱顯光表示,一般兒童就診藥物通常由成人藥物磨粉而成,但由於劑量難以精確計算,對於代謝能力較差的寶寶而言,用錯藥物與錯估劑量的反應會比成人高出許多,加上寶寶語言能力不足,無法確切表達用藥後的不適,導致延緩處理的第一時間,而造成嚴重的後遺症。
專用藥物5大特色
兒童專用藥物是針對12歲以下的兒童,以其特殊體質及需求,對一般常見兒童感冒、發燒、咳嗽、喉嚨痛、流鼻水、鼻塞、拉肚子、便秘等症狀所設計製造。
1. 合適劑型
兒童專用藥物依寶寶的需求設計出液劑、糖漿、顆粒、咀嚼錠等類型,對於不同年齡、症狀的寶寶來說,有更適合與多元的選擇。
2. 劑量標準化
雖現今藥物劑量的分裝已仰賴機器,大大改善過去人工分裝造成劑量不均的缺點。朱顯光組長表示,兒童專用藥物大都以最小劑量為單位進行包裝,家長只需聽從醫師與藥師的指示,對藥物作倍數的增加餵食,此舉將能更進一步地有效掌控藥量,避免寶寶發生服用過量藥物,造成危險的情況。
3. 原場包裝
由於一般成人藥物是由藥廠大量配送至各大醫療院所,再經由分裝供給給對應症狀的病患,在藥品保存與分裝的過程中,難以控制其環境與品質。兒童專用藥物主要訴求藥品在製造廠就已分裝完整,從製作後配送出廠一直到家長拿到手中,都以單一的包裝型式呈現。
4. 標示完整
成人或分裝藥品標示不明往往是造成用藥錯誤與劑量不符的元兇。兒童專用藥物在包裝盒或附件上,對於日期與使用方法皆有完整的標示與說明,讓家長們在餵寶寶吃藥前可再次確認藥品的正確與安全性。
5. 藥味低、好餵食
兒童專用藥物在製造時就會利用矯味劑來改善藥物的苦味,提升寶寶對藥物的接受度,以避免事後添加糖漿或再加入牛奶中餵食的狀況。圖
正確選用5步驟
1. 媽咪們平常可先上醫改會網站或電詢醫療院所,了解提供兒童專用藥的院所。
2. 在寶寶生病就醫前,在兒童手冊或健康筆記本上記錄病徵(如:食慾、活動力,大便顏色等),並上網了解有哪些適合的兒童專用藥。
3. 帶寶寶就診時,勇敢開口請醫師開立給兒童專用藥。
4. 領藥時,向藥師確認供給的藥物是否為兒童專用。
5. 如果仍拿有磨粉藥,回家後可上健保網站查詢有哪些可替代的兒童專用藥,並於下次帶寶寶看病時建議院所更換採用。
諮詢/台北市立萬芳醫學中心小兒科主治醫師黃亮迪、財團法人台灣醫療改革基金會研究發展組組長朱顯光
參考資料/財團法人台灣醫療改革基金會http://www.thrf.org.tw/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