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黨的惡鬥長期以來一直為各界所詬病,因此十多年來有關第三勢力的聲音不斷出現。這些厭煩於藍綠惡鬥的社會力量,有過幾次嘗試進行有效的統合與集結,可惜都沒有成功,社會也因此認為台灣在藍綠以外很難有其他政治力量的空間。
不過,沒有任何學理或經驗上的論據,可以證明台灣只能有藍綠兩種政治勢力,只要藍綠的惡鬥存在一天,就會有其他具有反省能力的人士想要開拓第三種政治勢力。就如同當年民進黨艱辛的長成過程一樣,新的政治勢力不易呼之即成,不僅要有長時間的醞釀,還得靠著有理想的人士無私地付出,才能在社會的期待下茁壯成長。
台灣的社會是個有著自我修復功能的有機體,如果藍綠內部自我修復功能不足,社會的自我修復力量就會崛起,在適當的環境與關鍵人物的推動下,新政治勢力出現只是時間問題。爾後哪一個政治勢力會消失?哪一個會茁壯?恐怕誰都難以遽下定論。
李登輝與施明德的會晤也因此引發一些討論。這兩位資深政治人物所提出的想法,其實並不是什麼偉大創見,不過他們關懷台灣發展的心情,的確能反映許多人的心聲。比較令人感到意外的是,事前的溝通時間有四個月之長,而且見面後兩人竟然談了七個小時,若非理念合拍,實在很難想像可以深談至此。
事後施明德向媒體界透露的談話內容不多,這當然讓許多人納悶。本期的封面故事特地專訪施明德及幾位參與這個過程的人士,把李施會晤的整個過程與內容完整呈現,讓讀者可以深入了解,這兩位資深的政治人物對於政治現狀和台灣未來各有何種思考,而參與其中的人,又是何種心情。
李慶安在拗了三百多天之後,終於辭去立委職務。未來此一事件還會有何發展,還得等月底的結果。不過,李慶安的政治生命至此幾已奄奄一息,要扳回頹勢確實難上加難。民進黨在此事件上,的確獲得重大斬獲,黨內因而在後續策略上也出現不同意見,是要窮追猛打,還是另覓戰場?是把戰事延伸到台北市大安區立委補選?還是要擴大到馬英九的綠卡事件?從黨內各種不同的聲音中,讀者可以更加了解,蔡英文所領導的民進黨與以前有何不同。
年底的縣市長選舉是蔡英文領導下的首場選戰,目前民進黨已展開第二波縣市長提名。這場選舉的勝負關係著民進黨與蔡英文的未來,更關係著台灣選舉文化的演進。蔡英文領導下的民進黨是否能打出一場讓人耳目一新的選戰,其影響力可能不是一時勝負就能說明得了的,讀者也可以拭目以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