徵人才 無國界系統化搜尋
IBM從三年前展開「最適地區、最適人才」的組織再造工程。不僅在服務部門,在軟體設計、與硬體製造部門也都比照辦理。
組織再造的方法之一,是跨國、細膩的團隊合作。IBM去年推出與微軟Office軟體對打的免費辦公室生產力軟體Lotus Symphony,這個專案動員美、德、中共四個團隊合力完成,也是北京團隊首度參與大型國際專案。
IBM執行長帕米沙諾(Samuel J. Palmisano)公開表示:「IBM最重大的議題是,人才要放在哪?如何留下人才?如何培育?如何將工作移向他們,或將他們移向工作?」
IBM近年業務上最重大的突破是打破地理限制。過去IBM的大型專案都在美國總部完成,現在則拆成一小塊、一小塊,由散居全球的小團隊完成。
過去IBM要組成專案小組通常是找認識的人,現在則是找有能力的人。IBM將17萬名專家級員工的資料、專長、計價方式、空檔時間放在網路上,召集人在資料庫上搜尋,就能找到適合的成員,這為IBM節省了20%的時間及每年5億美元的成本。
IBM 還有個名為「小藍」(Small Blue)的內部搜尋引擎,系統會掃瞄所有員工的電子郵件、部落格、MSN、報告等資料,並以此整理出個別的專長。其他員工要尋找內部專家時,就可以透過「小藍」全球搜尋。
舉例說明:一位在加拿大IBM分公司的專案經理克禮.鮑依(Currie Boyle),要為加拿大的某位客戶找位專家,他透過「小藍」找到了在美國及歐洲的內部專家,這些專家再為他引介一位人在以色列的專家,順利解決問題。
IBM自己使用這套軟體純熟之後,就把這套軟體更名為「Blue Atlas」,當做產品賣給客戶。
改組織 區域比重再分配
組職再造的方法之二,是人事的運用。
為求效益最大化、減少成本,IBM在2005年已經砍掉西歐、美國及日本1.5萬名昂貴人才。從2005到2007年,印度員工倍增,達5.3萬人,占IBM全球員工的15%。
但只是減少成本並不能完成任務,更重要的是改造服務模式,過去幾十年來IBM在各地設製造工廠,產品只賣給當地,現在則集中在少數地區生產。
除了改善內部運作,IBM還重新切割全球版圖,選定優先市場。
帕米沙諾先下達積極經營新興市場的指令,2008年在中國上海成立新的組織,負責包括亞洲、金磚四國等50個新興國家的經營規劃。
IBM亞太區總裁唐柯禮(Todd Kirtley)表示,亞太區是快速成長的經濟體,許多創新的商業運作模式及科技因應而生。亞洲有數億新上網的人口,多數人都有手機,相關基礎建設一直在做,創造了許多科技整合的機會,IBM將提供整合服務。
潛力大 特異的大中華商機
IBM大中華區首席執行總裁錢大群,對這個龐大市場的機會興奮不已。他認為,中國長期經濟發展依然看好,中國政府投資持續增加。中國未來還要蓋的高速鐵路長達1萬2000英哩,比日、德、法、美等全世界國家高速鐵路的總長還長,可以帶動產業發展。
第二個例子,是在奧運結束後,大陸還有上海的世博會、廣州亞運可帶動成長。另外,中國單在電力系統方面的投資就將達1.5到2.8兆美元。還有,中國是全世界少數現在還在建鋼廠、高爐的國家,這些都是IBM看好中國的原因。
錢大群調往中國已五年,見證中國的成長。2007年中國汽車的銷售量已超過日本,成為世界第二大的市場,大車廠如通用、豐田(TOYOTA),從2007年起,都承諾每年要投幾百萬美元在中國設立汽車研發中心。未來中國從鄉村移民到城市的人數,將舉世僅見。
錢大群最近拜訪中國農民銀行,行長告訴他,農民銀行不僅需要IBM提供服務,而且要思考如何提供好的服務給中國8億農民。
中國農民存錢首要目的是存子女的教育經費,另外由於中國醫療制度不夠好,農民也要考慮醫療、保險的需求。
「8億啊!」錢大群重複這個龐大的數字強調,農民需要的服務和城市不一樣,這是中國不同於其他國家的商機。
能成功 祕訣只在膽大包天
藍色巨人再度大轉型,雖有初步成就,但由於IBM本身也還在摸索實踐,成敗未定。《BusinessWeek》表示:「IBM正轉型為新型態的跨國企業,成功了,那對它是最好的宣傳,但如果失敗,可就成了負面廣告。」
另外,由於IBM橫跨業務太多,並不能面面俱到。
研究機構顧能(Gartner)副總經理菲利浦.沙金特(Phillip R Sargeant)認為,IBM整體的表現還算不錯,但在個別產品上,反而不如一些專精的小公司。
但這些是小瑕疵,無損於IBM的卓越,或成為一個百年企業。
柯林斯在《基業長青》中表示,一路上,IBM也碰到瓶頸,曾面臨破產,脫困的祕訣就是「設定了膽大包天(有時很冒險)的目標。」
IBM第一次膽大得令世人覺得好笑的冒險,是當時的董事長老華生(Thomas J. Watson Sr.)在1924年宣布,要做一個全球知名、真正卓越的公司。那時公司裡只有一群「嚼著雪茄、邊賣咖啡研磨機和磅秤」的業務員。
「就憑這家小店?」老華生的兒子小華生回憶,當時聽到父親宣布這個重大決定時,他心裡很疑惑。
到了1960年代,IBM又做了一個很大的冒險——重塑電腦工業,投資50億美元開發IBM360新電腦。這金額甚至超過了美國政府發展第一顆原子彈的「曼哈頓計畫」。
近年來搶盡媒體風頭的「餅乾執行長」葛斯納,將IBM轉為服務導向、因而起死回生,這決定同樣是場冒險。
一次又一次,藍色巨人180度轉舵,朝著新方向航行,面對當前這一波低潮,看來它也不擔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