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溥聰是台灣政界的一大異類。很少有人像他那麼接近最高權力中心,更少有人像他打到那麼核心,卻又努力跟政治權力畫清界線。
和新聞界格格不入
這種異類風格,是金溥聰最重要的資產,同時卻也是他最沉重的包袱。別人沒有辦法將他納入既有的框架裡規定他該怎麼做,所以他能擁有政治人物很難享有的行動與思考自由,然而也正因此,他很難在政治與新聞圈取得理解與信任。
跑新聞、寫新聞的人都知道金溥聰「難搞」。他比當年號稱「馬更正」的馬英九,更常對媒體要求更正。幾乎任何寫到他的新聞,不管是訊息或分析,他都覺得不正確不妥當,需要跟記者「溝通」。而且他「溝通」的風格,沒有像「馬更正」那麼正式溫雅,一不小心,「溝通」就變成吵架。
金溥聰「難搞」,一部分來自於他堅持且好鬥的個性,卻也有另一部分來自他和政治、新聞體制格格不入的結構性問題。從各種角度看,長期在學院裡教新聞教傳媒理論,後來又主掌大型選舉文宣兵符,金溥聰應該是個新聞與政治的「自己人」(insider),他不是浪子、不是怪胎,所以新聞媒體和政治圈裡的人,當然會用「自己人」的邏輯道理來理解他的所作所為,進而猜測、分析他的動機、策略,然而這種猜測、分析,毫無例外就是會惹毛金溥聰。
政治圈、新聞界的人,不會輕易相信有人會自願放掉手中明明已經握到的權力,自願離開別人搶破頭都搶不到的內線優越位置。所以不管金溥聰怎麼說,別人會將他的決定解釋為「以退為進」的高明(或自以為高明)策略,還是掩飾鬥爭失敗結果的門面說辭。策略、說辭,才是正常權力場合有的現象,也是「自己人」惟有的理解方式。
金溥聰討厭人家用這種方式描述他,然而所有他表現反感的語言或作為,都祇會被想當然耳看成是策略或說辭的一部分,甚至是升級版,引來更多的懷疑。「他被劉兆玄鬥到連台灣都待不下了?」「他遠走香港一定是在對馬英九施壓,要更高的位子!」「他本來就是馬英九準備好的下一步棋!」……這些議論,永遠繞著金溥聰飛舞,不會停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