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雄縣長英藥局的陳聰輝藥師有一次去安養院探望外婆,聽護士提起阿嬤最近常拉肚子,有去看醫生,也拿了胃腸藥,但只要藥一停,腹瀉的狀況又開始,而且只有阿嬤這樣,安養院其他老人家都沒事。
他到櫃台查閱了阿嬤的用藥紀錄,發現阿嬤有在服用抗生素,心想:「那可以排除飲食不乾淨引起的腸胃炎。」之後看到阿嬤有在吃治療風濕與痛風、也促進嘔吐與瀉藥功能的秋水仙素(cochicine),馬上跟護士說:「不用再掛腸胃科了,帶阿嬤去看當初開秋水仙素給她的醫生,請他考慮停藥。」三天之後,護士就打電話跟他說,果然一停秋水仙素,阿嬤也不再腹瀉了。
不過,護士也因此被醫生罵了一頓:「當初開藥時就有叮嚀,如果吃到有腹瀉狀況就要停藥。」
從這個實例可知,了解藥的副作用或不良反應有多重要,一旦出現症狀就知道要停藥,才不會白吃冤枉藥,還可能讓身體更加不舒服。
在美國,「藥師」是民眾心中第一名信賴的專家,可見在許多先進國家中,人民很注重用藥安全的相關資訊。可是,《康健》所做的調查卻發現,台灣人民似乎只視社區藥局為雜貨店,不習慣去藥局問問題,藥師也沒有盡全力贏得民眾的心,不少人不配戴執照、不主動解說、藥袋標示也仍未盡完善。
《康健》與衛生署藥政處共同做了兩份調查,「2008全國社區藥局大調查」與「2008厝邊藥師大調查」,花費3個月的時間,大規模調查台灣本島3554家社區藥局(不含連鎖藥妝店),以及40歲以上有去過藥局的1294位民眾,交叉分析兩份問卷後,獲得許多出乎意料的結果,發現民眾與藥師都還有很多努力的空間。
超過一成的藥師沒有配戴藥師執業執照
你知道幫你服務的人是否是專業藥師嗎?從《康健》的調查中發現,有三成二的民眾沒有去注意藥師有否配戴執照,甚至有44.81%的民眾沒有核對是否為本人。這表示台灣的民眾對於到底是從店員手中,或是穿白袍、配戴執業執照的專業藥師手中買藥,不覺得有太大差別;沒有習慣或不知道要辨識服務的人是否是專業藥師,甚至還沒有認知到,去藥局就應該獲得專業的服務。
進一步發現,有10.98%的民眾發現藥師胸前沒有配戴藥師執業執照,甚至還有1.09%的藥師執照並非本人。
根據藥品優良調劑作業準則第8條規定:「藥事人員於藥事作業處所,應配戴執業執照」。對於未配戴執業執照的藥師,可處3萬元以上、15萬元以下罰鍰。不過中華民國藥事品質改革協會理事長余萬能也指出,這裡僅指藥局及醫療機構執行調劑業務者。藥妝店的藥師,雖不受法規約束,但藥師倫理規範有規定,違反者可依藥師法第21條懲戒。
余萬能提醒民眾,不管是去藥妝店,或社區藥局,如果是買藥,民眾都應找藥師服務,並且要核對是否配戴執業執照,且是否為本人,以確保獲得正確的藥物資訊。
四成民眾去藥局不問問題,拿了藥就走
可惜,台灣藥局的專業功能無法徹底發揮。從表2-1複選題的前三名可以看出,78.71%的民眾去藥局買藥,37.28%是去買東西(非藥品),只有13.17%詢問正確用藥。
《康健》調查發現,竟有高達四成的民眾不使用藥師的專業,到藥局完全不問問題,拿了藥就走,草率面對藥物進入身體後所產生的化學反應。甚而有四成受過大學高等教育的民眾沒有主動問問題。
面對「藥師不說,民眾不問」的奇怪現象,台北醫學大學藥學院院長王惠珀鼓勵民眾要展現自己的需求,多問藥師問題,還要給他們時間來滿足你的需求,而不是一味否定藥師的專業性,以此為藉口不使用社區藥局,反而形成惡性循環。
從問卷結果交叉分析還發現令人擔心的現象,85.78%的老人是為自己買藥,而他們不問問題的比例也高達47.55%,將近半數。更令人擔心的是,民眾反映藥局推銷電台用藥比例中,老人也最高,有8.09%,老人的用藥安全堪憂。
只有五分之一民眾在意藥物的副作用與不良反應
從調查發現,民眾不會聰明運用藥局,就連最基本的諮詢「藥物的正確用法」,也只有26.53%的民眾在意,希望得到「藥物的副作用與不良反應」的相關知識更少,只有20.73%。
但是藥對人體的作用並不止於此,像「藥物與藥物之間的交互作用」及「藥物與食品之間的交互作用」,都可能引發不同的身體反應,甚至影響藥物的效果。但這些更進一步的資訊,卻只有非常少比例的民眾會提出需求,100個人中只有14人會關心這些資訊;甚至還有28.62%的民眾選擇不知道,表示他們根本不清楚自己想獲得什麼樣的藥物資訊。做為想要進入已開發國家的國民,還需要更多教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