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明德違反集會遊行法的官司於日前宣判無罪,這場震動全台、國際媒體聚焦的街頭運動,在宣判之後總算歡樂收場。也因為這件事影響極大,我們選擇在收場時為這件近幾年來最大規模的街頭運動做出總結。
在這期的封面故事中,訪問了包括施明德在內的幾位具有代表性的當事人與參與者,透過他們現場的觀察,還原事件的本質,重新思考這個街頭運動對台灣民主的歷史意義。
紅衫軍運動至今已有兩年餘,當年許多對政治有想法的人,都以極高的熱情投入這場運動。但是參與者對於運動的目的與策略各有不同的意見,其中最大的分歧點在於運動的方式是「和平」還是「暴力邊緣」,某些不同意見甚至轉化成參與者之間互相攻訐的源頭,各種不利的謠言亦因之而起。
運動結束之後,是成是敗各有不同看法。不過,從現今政治現實來看,紅衫軍的確有其成功的一面。至少,和平收場讓台灣博得理性民主國家的美譽,同時也為日後的大型街頭和平運動創建了典範。
祇是「和平」向來得之不易。參與過街頭運動對抗的人都知道,群眾聚集時的氣氛熱烈、情緒高亢,若非有熟練的技巧與經驗,很容易因細微的衝突擴大為難以收拾的悲劇。執法者與運動指揮者之間各有各的難題,如何協調出一個雙方都可以接受的默契,正是街頭運動能否雙贏的關鍵。
許多人思考為何百萬人上街頭竟能和平收場的原因,運動總指揮施明德卻透露出一些當年的內幕:馬英九市長與施明德的在運動發起前夕進行了一場密會,確定了雙方互動的底線。現在施明德將密會過程全盤托出,更能讓外界了解「和平」是經過多少的折衝與協調、耐心與誠意才能換得來的。
本周即將到來的「二二八事件」的紀念日,這個長期被操弄的政治圖騰,在阿扁執政時期更是面目全非,部份研究台灣歷史的學者對此憂心忡忡,二二八受難者也開始感到厭煩。少數國民黨的立委提案取消二二八放假的規定,引發政壇一陣騷動,足證這個被政客操弄的歷史事件,早已變成一個觸摸不得、討論不得的政治禁忌。
二二八事件是台灣史上的深刻裂痕,彌補裂痕需要足夠的智慧與包容。政客的操弄固然令人厭惡,不願正視歷史、一味掩飾推託,同樣令人反感。兩者之間相生相剋,藍綠雙方都應引以為戒。不論誰執政、誰在野,至少都應該還給歷史一個真正的面貌,各種為了政治目的刻意操弄或掩飾,終將在歷史上留下可恥的名聲,為政者不可不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