私募股權基金很賺錢無庸置疑,但成功的原因卻很有爭議,
有人認為那只是炒作的結果。其實,沒那麼簡單。
私募股權公司是從五個關鍵領域,掌握公司價值提升的契機。
上市公司為什麼不仿效私募股權公司的手法,
不讓它們有可乘之機呢?
過去十年來,隨著私募股權基金開始收購市值超過兩百億美元的公司,上市公司的董事和高階主管逐漸注意到,私募股權基金(private equity fund)經理人的眼光老是在打量他們。有些上市公司主管喜歡有人這麼盯著它們,因為公司如果因私募股權基金收購下市而有優異績效,會讓他們賺到大筆財富。但對大部分上市公司來說,私募股權基金超高的報酬率,已經對自家公司的董事和高階主管構成挑戰。如果私募股權能讓公司創造那麼好的績效,為什麼那些董事和高階主管辦不到?
他們對這個問題的答覆,大家已經耳熟能詳了。例如,許多公司高階主管指稱,華爾街對上市公司單季的盈餘數字始終念茲在茲,私募股權基金卻不會受到這種干擾,所以享有極大的優勢。其實這種說法不夠周延。上市公司過度重視短期表現,確實會局限長期成長計畫,不過,私募股權基金最後還是必須滿足華爾街對短期表現的要求,所作的投資才能實現資本利得。也有人指出,私募股權的成功,主要是因為交易時與相關人士共謀勾結、運用過高的槓桿,或是把首次公開發行股票(IPO)的價格訂得太高。這些說詞,都經不起實證分析的檢驗。
更根本的問題是,有些評論家認為,私募股權基金的績效好壞不一,因此並沒有值得公司管理階層效法之處。
在私募股權交易(包括超過兩百億美元的收購案)近期的狂熱風潮塵埃落定後,上市公司能學到什麼教訓?
上市公司的董事和高階主管現在也許比較不那麼害怕會立即遭到收購,不過壓力依舊存在:股東質疑他們,為什麼不能達到私募股權基金那樣高水準的報酬。
上市公司的領導人,不能只將私募股權基金創造的價值視為炒作結果,或是一時的異常現象,應該認清:那種亮眼的成績,往往是因為管理嚴謹有方。
博任是金融服務業的資深領導人。他發現,私募股權基金收購企業後,經常推動五大改革措施。這五大項目可以化為五個關鍵問題,上市公司董事應該拿來詢問高層主管:
我們的資產負債表是不是留下太多現金,沒有用於提高現金股利或買回股票?
我們的資本結構是不是最適當,總資本(包括債務和股東權益)的加權稅後成本是否最低?
我們的營運計畫能不能大幅提升股東價值,並有明確的評量指標來監控績效?
對高階主管提供的薪酬獎勵,和股東價值的提升,兩者的連動夠不夠緊密,績效不彰的主管會不會有實質懲罰?
最後,董事會成員中是否有夠多的業界專家,他們願意投入大量時間,也得到必要的財務誘因,足以激勵他們將股東價值提升到最高?
私募股權基金意氣風發的時代方興未艾,頂尖基金已經成長到很大的規模,很可能在未來的市場循環中居於舉足輕重的地位。公司董事會如果願意問自己上述那些問題,然後有所作為,就不只能擊敗收購高手,還能打造出更強大的企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