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RT1‧環境刺激大腦發育
精神病學家史畢茲(Spitz)有項著名研究,是比較兩組處於劣勢環境中的嬰兒(一組是合法的棄嬰收容所,另一組是因母親在獄中服刑,而在女監附設的育嬰室成長的嬰兒),後者雖然每天與母親共處的時間有限,但這些孩子卻發展得相當正常;反觀在收容所的嬰兒,因受到的刺激與關愛非常少,多數的孩子有發育不良、容易生病、智能與情緒發展嚴重遲緩的問題。透過這項研究可證實,嬰幼兒若要正常的發展,不能沒有早期的撫育與刺激。
大腦的發展
亞東紀念醫院復健科語言治療師余斐如表示,簡單地區分大腦構造,可分為左腦、右腦兩半部,分別司掌不同功能。左腦司掌語言、分析、計算、判斷與推理,右腦掌理音樂、聲音、圖像、想像與創造,若要再細分腦部構造的話,則可區分為前額、後額、內顳、頂顳與枕顳,每一區域都具有不同的作用與功能。
大腦構造
前額 精神能力,例如管理能力、執行能力、領導能力。 後額 思考部份,例如幾何、數學、空間推理、分類能力。 顳葉 聽覺、語言、語言表達和語言理解。 頂葉 肢體部分,大小動作。 枕葉 視覺,包括:符號和圖案辨識、觀察力。(資料提供/余斐如治療師)
八種知性
語言知性 能理解所閱讀、聽到的語言,並用文字等加以表達的知性。 繪畫知性 能記憶、理解圖畫和圖形等,並能加以描繪的知性。 空間知性 能把握物的位置、速度、關係,並能依據狀態行動的知性。 邏輯數學知性 能理解數學符號,並以邏輯加以操作的知性。 音樂知性 能理解聽到的音樂,並會用歌唱、演奏等加以表現的知性。 身體運動知性 記得身體姿勢、運動,並能根據這些活動自己身體的知性。 社會知性 能理解人際關係等社會關係,進行社會活動的知性。 感情知性 能理解他人的感情,也能控制自己感情的知性。(參考資料/《生產與產後大百科》,暢文出版社)
寶寶一出生時,脊髓和腦幹就已發育完全,之後較上部的大腦區域會逐步發展,包括:小腦、基底核(與身體動作有關)與主管情緒與記憶的邊緣系統,最後發育完成的為大腦皮質,即掌管意識行為的區塊,包括意識經驗、推理能力等,隨著嬰幼兒年紀漸長,皮質也會逐漸發育完全,嬰幼兒也越來越能領會自己的經驗。
140億個腦細胞全在媽媽肚子內完成
1~2個月:必要的器官基礎已經完成
頭腦的原形是在受精後第18天左右後,一天天製作頭腦的細部器官,最初呈現細管狀(神經管),隨著成長,一端逐漸膨脹,在2個半月時,開始形成將來變成大腦的前腦胞,變成中腦的中腦胞,變成延隨、小腦的菱細胞。
3個月:接受外界刺激,頭腦更加發達
在胎內期間,每天平均生產5000萬~6000萬個神經細胞,約8週左右,由於神經系統的發達,出現能感受外界刺激的皮膚感覺。再透過疼痛、搔癢等皮膚刺激,近一步刺激腦部,也更促進了腦部的發達。
4個月:完成大腦、小腦等,心的要素也形成
2個月前還是細管狀的頭腦,到了這時期已形成大腦、小腦等,另外司掌人類記憶稱為「海馬」的部位也開始在大腦中形成,據說,感受舒適、不舒適、生氣等心的要素也在這時期開始呈現。
5個月:腦的記憶開始活動,能記得媽媽的聲音
神經系統進一步發達,司掌五官感覺的腦前頁也顯著成長,另外大腦部位變大,表面呈現無皺摺的光滑狀態,腦部記憶裝置開始發揮功能,所以記得經常聽到的媽媽的聲音。
6個月,處理資訊能力增強!記得媽媽的氣味
腦部記憶能力增強,不僅媽媽的聲音,連媽媽的氣味都依稀記得,大腦皮質仍無皺摺,但資訊處理能力加快,神經也日趨發達,身體動作顯得更靈敏。
7個月,思考、記憶、感情能力萌芽,個性也開始孕育
頭腦重量約有300g,約為出生時體重的3/4,頭腦皺摺開始形成,思考、記憶、感情的能力也萌芽,由於頭腦機能更好,能做有順序的動作,同時孕育溫和、活潑等個性。
8個月:胎兒開始有「心」,能敏銳反應媽媽的情感
神經系統幾乎完成,能區別喜歡的聲音或不喜歡的聲音等,頭腦對應聲音會產生更複雜的變化,同時也能感受媽媽的喜悅、感動、不安、悲哀等情感,並出現各不相同的反應,這是胎兒開始有「心」的證明。
9個月:腦細胞的數目已和大人相同,也開始能感受壓力
腦細胞的數目和大人相同,腦細胞彼此的複雜結合更加發達,腦部皺摺增加。媽媽輕愣一下,胎兒會隨之出現心音、血壓下降、脈搏變慢等壓力反應。
10個月:經過產道時的皮膚刺激,也能促進頭腦發育
大腦皮質的神經細胞和大人一樣,大約有140億個,縐摺也更多。頭腦幾乎和大人一樣,由於皮膚刺激有活潑腦部發育的功效,所以生產時,經產道旋轉、獲得皮膚刺激,據說有利胎兒的頭腦發育。
在嬰幼兒時期,神經突觸及髓鞘會有驚人的發展,約到7歲以後,大腦的發展大致已經定型;值得關注的是,大腦的成長過程可因環境的刺激而改變,如果讓嬰幼兒長期處在壓抑、單調且缺乏刺激的環境中,大腦的功能便會退化;相反地,若給予嬰幼兒豐富多元的刺激,大腦則可獲得較完整的發展。
長庚紀念醫院桃園分院院長暨復健科主任黃美涓表示,1999年Kempermann and Gage於1999年發表在《Scientific American》的研究,首次推翻腦細胞不能再生的傳統觀念,他們證實了「海馬」(主管情緒、記憶、意義)的腦神經元(腦細胞)是可以再生的,下表是腦部智能的新、舊觀念比較。
PART2‧潛能開發3觀念
「潛能」是一種隱而未現的特殊能力,潛能開發即是要激發生命本來應有卻尚未顯現的能力,促成健全的自然發展,因此,如何提供一個良好的生長環境,使其應有的智慧和能力,甚至是個人獨有的天賦資質,能夠被激發出來,即成為潛能開發的目標。
小叮嚀
6招啟動孩子潛能
黃美涓院長指出,天賦指得是天生的潛能和使用潛能的能力,如何讓孩子能發揮天生的潛能呢?家長可從以下6點著手。
1.瞭解孩子的先天潛能。
2.釐清孩子尚有哪些有待開發的潛能。
3.孩子的「優勢」智能有哪些?
4.孩子的「限制」(弱勢智慧)有哪些?
5.在適度的範圍下,儘量減少限制對孩子的影響(弱點補強或以優補弱)。
6.接納孩子的限制。
觀念1‧多元智能平衡發展
美國哈佛大學教授Gardner於1983年提出「多元智能理論」(Multiple- Intelligence Theory),認為所有的人都具備8種智能,包括:語言智能、音樂智能、數理邏輯智能、人際關係智能、視覺空間智能、自我認識智能、身體運動智能與自然智能。
小撇步
黃美涓院長進一步解釋,若在不同情境下善加運用每一種智能,則每一種智能都能獲得發揮,然而,大多數的人只在一兩種智能上表現特別出色,這是人們先天智慧中的強項與弱項差異。父母與其將焦點一直放在孩子的弱項上,拼命地想加強其不足之處,抑或是只關注孩子的強項發展,而完全忽略了其他智能,皆是不值得鼓勵的方式,最正確的方式應是盡量達到各項智能的「均衡發展」。
觀念2‧陪伴、接納、肯定
黃美涓院長譬喻,「智慧」好比埋在土裡的種籽,需要陽光、空氣和水份的滋養,才會發芽生長,若加上施肥,就會長得更好。同理,孩子的發展需要父母用心的關注和栽培,才會變得更好,而最能幫助啟發孩子潛能的人是父母、老師,「陪伴」、「接納」與「肯定」是協助孩子潛能發展的3個最有效方式。
圓心坊全方位腦力開發托兒所所長黃薰漪指出:「人生有兩個『較』千萬不能信,即『比較』跟『計較』,且這兩個更不可用在孩子身上。」例如,家長罵孩子說:「你很笨耶,這題數學怎麼算都不會!」不如換個方式鼓勵他:「你不笨,只是這題數學要算好幾遍。」有時孩子只是欠缺練習,需要一再重複才能夠學會,不過,也有可能是他的算術能力真的比較差,但家長不要因此而全盤否定孩子的能力,應接受每個孩子都有先天上的個別差異才是。
觀念3‧發現孩子優勢潛能
究竟如何發現孩子的優勢智能,進而幫助他發揮呢?黃美涓院長表示,孩子的優勢潛能,往往從學習中就可以看得到孩子有很好的獨特表現,因此,只要家長用心觀察,便可以從中發現。之後家長就要提供更豐富多元的資源去栽培與支持孩子這方面的長才發展。此外,也有的孩子可能對某項目覺得特別有興趣,但因表現得不夠理想,受挫感反而更深,此時,家長可以從旁協助孩子檢討、改善,看看是否是因學習方法不對,並可以提供孩子修正的建議等。另外,針對孩子沒有興趣的部分,也可以檢視是否是因為孩子沒有機會發展,或從未試著讓孩子去探索。
小撇步
黃美涓院長指出,在腦部運作和多元智能的理論架構下,如何幫助孩子發展「多元智能」,讓每一種智能都得以發揮,這觀念相當值得家長關注;此外發現、瞭解孩子天生的強項與弱項智能,並協助補強其弱點,並針對其強項智能給予資源與協助,以幫助他們發揮其獨特的天賦。
資訊站
兒童認知發展.4階段
家長們在瞭解潛能開發的3觀念後,您也應要明白兒童的認知發展階段分為哪個歷程,然後在根據這4個歷程,提供孩子最適宜的引導與學習資源和環境。以下則是著名的兒童心理研究與發展學家皮亞傑最著名的學說,他把兒童的認知發展分成以下4個階段,提供家長作為參考。
【感知運動階段】(感覺-動作期,Sensorimotor, 0~2歲)
靠感覺獲取經驗;1歲時發展出物體恆存的概念,以感覺動作發揮圖式的功能。
【前運算階段】(前運思期,Preoperational, 2~7歲)
已經能使用語言及符號等表徵外在事物,會使用不具保留概念,不具可逆性,以自我為中心。
【具體運算階段】(具體運思期,Concrete Operational, 7~11歲)
了解水平線概念,能使用具體物之操作來協助思考。
【形式運算階段】(形式運思期,Formal Operational, 11~16歲)
開始會類推,有邏輯思維和抽像思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