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9月《遠見》雜誌「小學生大未來系列三──撿回來的校長獎」報導,報導全台灣超過16萬弱勢家庭學童的課後照顧問題,引起廣大迴響。
當時,《遠見》也與伊甸社福基金會共同發起「象圈工程」,希望大家效法象群精神,就近圍成防護網,在弱勢家庭面臨崩解時,社區的力量能補位去照顧遭逢變故的孩子,因而合作發起「大象牽小象‧圈工程」計畫。
該計畫於去年9月展開募款,並同步接受各界提案申請補助。
最新統計,「象圈工程」的募款總額超過530萬元,全國各地也有多達74個單位申請補助。
《伊甸》延攬社會賢達與教育界人士組成評審團,除了全面的書面審查之外,評審還分區電話訪問提案單位,希望明確瞭解各地需求。
結果出爐,74個單位中有29個單位雀屏中選,各單位獲得的補助從10萬到25萬元不等,發下補助總額將超過470萬元。
從2月新學期開始這一年中,全國粗估有超過1000位弱勢學童可以受到「象圈工程」的照顧。而「象圈」的評審委員與《伊甸》也將在這期間,不定時進行實地訪查,並促進各單位間的交流與連結。
獲補助者多整合社區資源
29個獲補助單位,分布在13個縣市,大多位處於弱勢社區,普遍在經濟、家庭與教育條件上都較差。
「我們相信所選出來的,都會把10萬元當30萬元用!」前建安國小校長、象圈評審召集人陳木城說,其實需求遠比想像中大,但中選的單位大都很能整合在地資源,讓效益加乘。
就以台南縣西港鄉港東社區發展協會來說,該會獲得本次最高補助25萬元。最令陳木城覺得感動的是,港東社區完全打破村里系統與社區發展協會的藩籬,願意動員全社區的力量築起「象圈」。
剛過完年,港東村元帥府旁的活動中心,傳來一群孩子猜燈謎的嘻笑聲,圍坐在活動中心後排桌子旁的,是村長、老師與家長,三不五時還有社區的阿公阿嬤從後門進來,說要量血壓。
原來這個小小的活動中心,是社區裡的關懷中心,這兩年因為承辦「小秀才」計畫,也成為學童下課後的課輔中心,老人、孩子同聚一堂「上課」的情況經常上演。
「孩子窮啊!沒錢補習,可憐啊!」負責象圈計畫的港東村長方郭秀雲,回想申請初衷,忍不住摘下眼鏡,抹抹大把淚水。
她說,本來這一帶家長多出外打零工、做工廠,但最近失業的更多,而隔代教養、單親與外配等現象,也所在多有。
方郭秀雲的用心良苦,讓整個村子都動起來。不止附近港東國小老師、退休公務員自願在下課後來此擔任課輔老師,阿嬤們也幫忙煮晚餐,讓孩子們下課5點來此後,可以先填飽肚子,再課輔到8點半。
因為象圈計畫,港東30多個弱勢學童,可以在每週三天的「小秀才」課程之外,再多兩天課輔,也有經費吃頓熱騰騰的晚餐。
象圈前,各地早已「動起來」
去年,《遠見》9月號報導了高雄甲仙小慈的故事。小慈曾因文化刺激不足被判定有輕度智障,後來經高雄飛揚福利服務協會的課輔,不用再領智障手冊。
高雄飛揚協會這次也獲得17萬補助。該協會總幹事陳思武說,去年9月《遠見》報導之後,到去年底各界樂捐近百萬元,還有家境不好的六年級生,看到報導自己找飛揚報到,原因是「這裡有免費晚餐吃!」
陳思武表示,象圈的17萬將運用在孩子的伙食與課輔日常開銷上,而近百萬元的捐款,也已用來開拓新據點,這學期除了本來的四個據點,又在大寮開了新點,一年營運費用,就幾乎要100萬元。
屏東縣唯一獲象圈補助的天主教國際聖道之母服務中心,負責修女李惠蘭,從2006年起就以克難方式辦弱勢課輔,從三個孩子與他們的外配媽媽教起,現在人數已有近30位學童。
這三年間,李惠蘭無刻不面臨斷炊窘境,一度清苦到拿日曆紙背面黏在舊冰箱上當白板,權充教學工具。除了親朋的濟助,2007年當地警局的婦幼隊看到李惠蘭的努力,借出閒置的永港派出所做為課輔中心,孩子終於不用頻頻遷徙,可以安心學習。
長駐專業人力成眼下問題
其實象圈工程,可以暫時舒緩部分經費的不足,但長期而言,長駐的專業人力也是亟待克服的問題。
獲得15萬補助的平溪鄉錫安堂教會,牧師林世昌也在當地默默耕耘課輔一年多。
林世昌發現,偏鄉要辦弱勢課輔,最缺的是長駐的專業人力。去年曾經有國立藝術大學的志工群來,但每次來平溪,單趟就要花一個多小時在交通上。大學生們大都被操到不敢來,這學期林世昌還在煩惱志工哪裡來?
陳思武也說,飛揚協會雖然一開始是做弱勢課輔,但要孩子們安下心學習之前,常要幫忙解決糾結的家庭問題,因此,飛揚也一直在找專業而全職的社工人員,希望能讓緊迫的人力得到舒緩。
不過不管多困難,整個評審階段最讓人感動的是,許多申請者都異口同聲的說:「不管你們給不給我們補助,這件事很有意義,我們都會做下去!」評審委員之一、靜宜大學青少年兒童福利學系副教授陶蕃瀛表示,象圈的精神就是「散播互相關愛的火種」。
陳木城也表示,象圈補助暫定一年,這一年是讓各社區動起來、找到可以執行的象圈模式。「經費有限,重點要做的只有兩件事,一個是讓孩子吃飽,一個陪孩子好好學習!」陳木城說,在陪伴中自然有機會和孩子溝通,幫助他們建立正確的價值觀,並且找到安心學習的力量。
「苦孩子會出人才!」也是苦孩子出身的陳木城,相信孩子一旦有了自主學習的動機與能力,就很有機會從社會底層爬上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