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全球擁有四十多家公司、年營業額超過四千五百億台幣的神通集團,每天總有幾十個人在矽谷和台北之間飛來飛去。他們當中,有不少財務和資訊工程人員,負責為集團新購併的公司,換上台灣總部的財務和資訊系統。
兩年內,神通集團已經併購了二十幾家公司。兩個月以前,子公司神達更以三十二億台幣,買下總部位於矽谷的美國第三大衛星導航系統廠商麥哲倫(Magellan)的消費產品線,將神達在美國GPS市場版圖,擴大為一○%。神達不只買到麥哲倫的市場、客戶,還賺到它在矽谷與俄羅斯的研發團隊。矽谷著名創投集團The Vertical Group的執行合夥人張有德就比喻,現在的矽谷「像是百貨公司要關門前的樣子,很適合瘋狂大採購。」
不管是什麼,大家搶著買
在矽谷投資多年,張有德深知,矽谷最先進的技術,通常都不在大公司,而在新創小公司內。遇上金融風暴,矽谷創投資金縮手,甲骨文、思科等矽谷大老趁機撿便宜,不動聲色積極併購。前一個月,還有一組中國「採購團」來到矽谷,向張有德打探他旗下投資的公司有沒有要賤賣,「不管是什麼,他們都要買。」
不光是神通集團,友達光電也在最近斥資三千萬美元,購買矽谷佛利蒙專門做電子紙材料技術SiPix Imaging公司的三成股份。台積電、聯電、宏碁等台灣重要大企業,在矽谷的併購團隊或創投公司,也忙進忙出擴大在矽谷的投資佈局。
矽谷每年登記註冊的專利,佔全美專利總數的一二%、加州專利總數的五○%。採購矽谷公司,一方面是為了獲得新的專利或技術,一方面則是為了擴大市場、繼續成長,甚至只是要防堵被競爭對手買走。
聯發科董事長蔡明介一向主張,與其最早切入市場(first to market),還不如最早到達經濟規模(first to scale)。即使經濟前景未明,聯發科仍透過併購買下矽谷公司或專利,壯大經濟規模。
一位在矽谷工作三十年的科技業前輩就透露,蔡明介每隔幾個月就要來矽谷談併購業務,「聯發科的併購團隊簡直比研發團隊還要忙,」這位還在線上的科技大老說,單靠內部研發團隊,根本趕不上聯發科發展的速度。
柏克萊資訊學院院長薩克瑟尼安,曾用希臘神話中跟隨英雄傑森尋找金羊毛的水手,比喻台灣和印度那批離開矽谷回母國創業的新世代科技冒險家。風水輪流轉,這群科技冒險家如今反客為主,重返矽谷去尋找可以幫助公司展翅高飛的金羊毛。
亞洲最大、全球第四大EDA公司思源科技,就是典型的例子。
竹科、矽谷雙核心
由矽谷EDA教父黃炎松創辦的思源科技,在去年一口氣買下五家公司,成為市值超過兩億美元的全球化企業。
營運長鄧強生坦言,思源科技十三年前在竹科誕生的第一天,就知道不可能偏安台灣,「一定要打全球市場。」為了延攬技術人才,思源以合資模式在矽谷創辦Novas軟體公司,負責當地研發與市場行銷。
去年,思源合併Novas與其他公司,並在今年二月買下獨家擁有功能驗證品管技術、總部在矽谷的Certess公司。所有購買的公司,全部統整在思源品牌下,進攻每年五十億美元的EDA市場。
為了貼近終端使用者,思源還採取竹科運籌管理、矽谷行銷研發的「雙總部、雙核心架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