認識貧血
所謂的貧血,泛指人體血液中紅血球的數量過低,或血紅素濃度低於一般正常濃度。但此標準會隨著兒童的年紀而有不同的界定值(舉例來說:新生兒血紅素濃度約在13g/dL以上,到了3個月左右可能會有生理性貧血的現象,最低值會達9.5g/dL。而6個月至2歲之前低於10g/dL、或2歲以後低於11g/dL,皆可視為有貧血的現象產生)。
雖說臉色蒼白是貧血的常見症狀,但不一定就代表有貧血,貧血的症狀除了上述的兩點之外,常見的還有頭痛、頭昏、虛弱、呼吸困難、暈厥、胸悶與心跳加快等,當我們發現兒童有以上的徵象出現時,可以先檢查兒童的結膜是否泛白,不過最好還是尋找專業的兒科醫師進行較深入的檢查。
3種常見兒童貧血
兒童貧血較成人複雜許多,在成長的過程,依其年齡的不同,各有其常見的貧血疾病。兒童常見的貧血有下列3種
1. 缺鐵性貧血
主因
鐵質供應不足。缺鐵性貧血可說是兒童最常見的貧血疾病,由於嬰幼兒的成長速度極快,如果在成長的過程當中,沒有攝取足夠的鐵質或是腸胃道吸收有障礙,即有可能會造成缺鐵性貧血。另外,有少部分的缺鐵性貧血是因為腸胃或泌尿道出血所造成的缺鐵性貧血。缺鐵性貧血如果被長期忽視的話會造成幼兒心智障礙。其診斷進行一般血液檢查,併檢查是否有腸胃道潛在性出血。
5徵狀
1. 有臉色蒼白。
2. 心跳加速。
3. 舌炎。
4. 指甲變平。
5. 指甲變形凹陷。
治療方式
一般治療方式以補充營養,服用補鐵劑即可完全恢復,療程約3個月。
2.海洋性貧血
主因
遺傳性疾病。海洋性貧血又稱地中海貧血,是因為血紅素基因病變,造成血紅素的蛋白鏈缺乏而引發的貧血疾病,可分為α(甲型)或β(乙型)海洋性貧血。依貧血的程度可分為輕度、中度、重度海洋性貧血。據統計,台灣地區為海洋性貧血的好發區,平均每13個人就有1位是此疾病的隱性帶因者,這當中又約有4%為α(甲型)的帶因者,2%為β(乙型)的帶因者。輕度海洋性貧血並不會有任何症狀,但是值得注意的是若夫妻倆皆為帶因者,則所生的子女會有1/4的機率為重度海洋性貧血的患者,因此產前篩檢及婚前遺傳諮詢實為重要。
中度海洋性貧血雖有輕微症狀,但無需長期輸血。重度患者則會有嚴重貧血,脾臟腫大,生長遲緩,須長期進行輸血治療,甚至進行骨隨移植。
3. 溶血性貧血
主因
紅血球不正常被破壞或毀損。溶血性貧血非指單一種貧血疾病,泛指紅血球容易破裂或被毀損所產生的貧血。會造成溶血性貧血的原因可包括圓球形紅血球遺傳性細胞膜異常、紅血球內酵素異常(即蠶豆症)、ABO不配合免疫性溶血及微生物感染非免疫性溶血等。另外,脾臟腫大也會引起血球破壞加速。
5徵狀
1. 臉色蒼白。
2. 黃疸。
3. 脾腫大。
4. 血尿。
治療方式
治療依其發生的病因可採取不同的方式(例如輸血、給予類固醇、免疫抑制藥物、葉酸、免疫球蛋白等)。
結語
除了上述較常見的貧血徵狀之外,若有合併白血球或血小板發生問題時,則需要進行骨髓穿刺檢查,檢查是否有白血病或再生不良性貧血等。由於造成兒童貧血的原因及種類非常繁多,一般民眾若有貧血的症狀或相關疑問,還是僅早至醫院之小兒血液科門診就診,早期發現,早期治療,確保兒童的健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