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行者》的導演瀧田洋二郎,5年拍了26部A片,曾被譽為「A片中的天才」,後來轉戰主流電影,今年54歲,他應該是奧斯卡史上第一個拍過A片而拿下大獎的人。
今年奧斯卡最佳外語片頒給日本片《送行者——禮儀師的樂章》,這部片感人至深,至少可以連看兩遍。
片中的男主角本來是私人交響樂團的大提琴手,不幸遇到經濟不景氣,樂團倒閉。他不只因此失業,好不容易買到手的名貴大提琴,也因為繳不起貸款而只好退還。茫茫無路時,在太太支持下,他決定離開生活昂貴的東京,回鄉下老家。
回到鄉下,生活開支便宜很多,但是工作機會不多,合適的工作很難找。一天,他發現一個「送行者」的徵才廣告,收入高免經驗。他本來以為是旅行社導遊之類的工作,興匆匆去應徵,才知道原來是「納棺師」。「納棺師」就是負責為往生者化妝、換裝、放入棺木的工作。
起初,男主角以為1個月薪水只有5萬元,沒想到2人公司的社長一開口就給他50萬元,男主角接下這個工作,而且愈做愈出色。但納棺師終究是一般人難以接受的職業,不只老同學排斥他,連太太也不惜以分手相脅,要他離開這種丟人的「賤業」。
後來的劇情請自己看電影,我要談的是社會上有許多傳統偏見,常常把很多重要的工作「汙名化」,冠之以「髒」、「賤」、「低」,像按摩、修腳、掏糞、吹手、戲子……以前幾乎都與乞丐同流。而今社會觀念改變,職業已無貴賤,但某些刻板印象仍在,像《送行者》的納棺師,要從事這份職業,還得先家庭革命一番。但是,若這個工作是社會所必需,那麼受到誤解愈深,想投入的人稀少,收入反而愈高。
反過來,大家認定安全性高、保障多的工作,反而擠破頭,勉強擠進去也未必好。像電視每次報導考空姐、考公務員,人山人海,錄取率甚低。我建議大家不如把眼光轉向,相信有許多角落反而更有發揮的空間。很暗的地方,一根小小蠟燭就很亮,錢可能在別人忽視的地方啊!
回頭來看《送行者》,本片的導演瀧田洋二郎,這下爆紅了。但你一定想不到,他是拍A片出身!他5年拍了26部A片,曾被譽為「A片中的天才」,後來轉戰主流電影,今年54歲,他應該是奧斯卡史上第一個拍過A片而拿下大獎的人。
我講這個不是要談「英雄不怕出身低」。而是《送行者》此片,完全沒有特效、場面,導演用最質樸的說故事手法,讓你在一笑一哭間,巧妙拉到情感的高峰。拍攝的成本比起大片低很多,這難道不是低成本的A片曾給他的磨鍊嗎?
所以為人父母者,子女有機會想做什麼,切忌七嘴八舌、用傳統扼殺。而自己,一定要有自信,不要盲從媒體、家人、朋友。說不定陰暗的角落,正是你大放異彩的機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