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同種文化中達成協議相比,跨文化協議花費的時間通常要多得多。麥當勞花了將近10年的協商,才在莫斯科設立了第一家漢堡店;在中國開設合資企業,平均需要進行2年的談判;在拉丁美洲,談判延遲30分鐘或更久才正式開始,是司空見慣的事;在中國和中東一樣,會有喝茶時間;在西班牙,你可以期待在晚餐時間大約是晚上9點或10點開始談生意;而在日本,談判者極可能會不時回顧已討論過的主題。
在這些文化中,時間不是線性的,而是多元面向的、或是迂迴的,沒有起點或終點。他們關注的是此刻的情形及平衡問題,諸如此類都是提供談判任務相關的資訊或問題。德國人和美國人的時間觀念是單一面向的,他們注重未來,重視結構,且一次只關注一個主題。他們偏愛線性邏輯和事件的先後順序,以及在指定時間內談判論點的邏輯順序。
相反的,拉丁美洲人總希望,能在同一時間討論多個話題;印度的談判者認為,建立關係非常重要;與德國人、美國人及英國人相較,巴西人、泰國人、墨西哥人和西班牙人更注重關係的建立。
當然,隨著世界各國的距離日漸縮小,我們也在逐漸適應別人的習慣。然而,明智的談判者知道,對來自多元時間模式的人施加時間限制,或在與相信單一面向時間模式的人談判時缺乏順序邏輯感,都會造成麻煩。
建立彼此的信任感
談判中的拖延,並不完全是因為透過文化影響所形成的潛意識造成的,很多時候是由於策略。亞洲人拖延談判的原因有很多,包括:試探對方的意圖、投入程度、可靠度和耐性等。拖延可以被用來使對方感到不安,美國人就很容易對拖延感到不安,而且往往會為了讓談判重回常軌、或及時得出結論,而草率地做出更大的讓步。
除了亞洲人,愛爾蘭人也會運用拖延戰術,在顧全面子的情況下中止交易。如果談判中出現拖延,或許談判的互動者會退出談判,這可以避免雙方可能發生的惡言相向,雙方的關係也不會因此造成無法彌補的傷害,而往後的交易也就有可能不受影響。
拖延戰術在許多文化中,當然也包括一些西方文化,被用來暗示興趣正在減退。印尼人就經常使用延遲來避免承認失敗,或是避免承認無法滿足對方的期望。此外,決策者的人數及所需細節的數量,會影響談判時間的長短。
日本人總是需要許多人共同決策,美國的談判新手視這種情況是軟弱無能的表現。日本人也會花費大量時間,詳細詢問細節問題。中國人則通常會使用拖延,來避免成為第一個讓別人知道自己在想什麼的人。
在跨文化談判的討論中,必不可少的一個話題是「信任的價值」。所有社會都重視信任,但卻無法以同樣的評判標準一以貫之。美國人常常把責任理解為信任,比如在一切進展順利時該誰負責,在出現問題時又該由誰負責。但是中國人不是這樣看待信任,這種「直言不諱」的規則,不適用在他們身上。事實上,他們認為那些當權者應該免受責任的影響。
日本人則不樂意與傲慢、無禮、推卸責任,或在他們看來會公開侮辱人的對手談生意。他們不會像西方人那樣,把私人和工作關係區分開來視為理所當然,如果覺得對方不重視直覺和友好關係,那就不能獲得他們的信任。對於馬來西亞人而言,信任意味著忠誠、投入和友誼;韓國人致力於發展友善的關係;拉丁人喜歡和談判者建立私人的親密關係,這就是為什麼社交活動對他們來說那麼重要。
談判的4個主要過程
跨文化談判專家約翰‧格漢(John Graham)提出,談判應該包括下列4個主要過程:
1.非任務性試探。
2.與任務有關的資訊交流。
3.說服、妥協。
4.讓步和協議。
非任務性試探是有關舒適度的建立,其中,信任是一項重要的構成要素。在這個階段,談判者期望了解彼此,即使他們在以往的談判和社交中對彼此已經有所了解,這層關係的熟悉還是很重要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