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克魯曼即將來台。為了迎接這位當代聲量最大、筆鋒最利、批評政客毫不留情面的經濟學家,行政院長劉兆玄領著博士內閣集體K書。
在美國,這位總統大選時,痛罵小布希的民主黨超級助選員,如今卻成了「歐巴馬的諾貝爾大麻煩,」《新聞週刊》形容。
克魯曼成名甚早,但「面對權力,直言不諱」的一貫作風,從來就不被「政客凱薩」所愛。一九九二年,他替柯林頓賣力助選。柯林頓選上後問他,有沒有可能既增加健保福利支出,又減少財政赤字,克魯曼一口說,「不可能。總統你必須做出選擇。」這真實之言,讓他與官位錯身而過。
天生的悲觀,自然的反叛
一九五四年,生長在紐約長島一個俄羅斯移民聚集的小鎮,猶太裔,從科幻小說中鍛鍊思考邏輯的的克魯曼,形容自己是「天生的悲觀」、「自然的反叛」。
克魯曼的反叛,讓他勇於挑戰經濟理論裡的許多鐵律,補充了暢行兩百多年的李嘉圖國際貿易理論的不足。他成為新經濟地理的始祖,發現產業聚落可以締造規模的優勢。
克魯曼另一個不相信的鐵律是,人的自利心會驅動市場,永遠做出最有效率、最好的資源分配。他不完全相信市場,他的偶像是凱因斯。意識形態上,他自認是歐洲社會民主主義者,最關心的議題是貧富差距日益擴大。
真實的世界,不存在教科書裡的完美自由競爭。百年金融海嘯,證明連最有效率的美國金融市場,都不完美。克魯曼的音量,除了來自於他持續筆耕,每周兩次的《紐約時報》專欄,也因他背後醞釀改變的新經濟思潮。
新經濟思潮的戰場在「怎麼救破產的銀行」。以克魯曼為首的學者,反對歐巴馬政府把納稅人的錢,注資大型金融集團,仍放由同一批華爾街銀行家繼續經營。
克魯曼主張,應該效法瑞典,把花旗、美國銀行等準破產銀行,先收歸國有,之後再私有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