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年初,美國康乃狄克州警探戴納荷(Frank Dannahey),化名「麥特」潛入甚受全美青少年歡迎的My Space.com網站臥底,想親自體驗網路的安全功能。
他發現,在網站裡很容易取得許多青少年的私人資料,包括住址、真實姓名、學校生日、手機電話和家裡電話等。有一次,一名少女使用即時訊息,透露正打算和朋友走路到某地。麥特替這位少女捏了一把冷汗,假設有人心懷不軌,很容易就能跟蹤或攔截她們。
戴納荷警探從實際體驗得到一個結論:青少年面臨最危險的網路現象之一,就是「和陌生的網友會面」。
這個擔憂絕不是空穴來風。美國警方曾逮捕康乃狄克州一名男子,連續使用網路性侵10名女子得逞。台灣也曾破獲多起利用網路交友詐騙的例子,青少年在網路上認識不知名人士,聲稱可以提供賺錢打工的機會,劫財又騙色。還有幾個知名的交友網站、部落格與聊天室,暗藏援助交際的資訊。一名吳姓學生遇到網友在他的部落格留下MSN帳號,結果發現是詐騙集團故意引誘他上鉤的技倆。
青少年競逐「搭上線」
儘管媒體不斷報導網路上充斥各種潛藏的危險,卻不斷有青少年追逐、沈迷於網路世界,讓家長與社會擔憂不已。
「它徹底撼搖青少年的心,強佔他們的時間,也能帶領他們遠離家庭,」撰寫《網路裡的小孩-保護孩子遠離網路誘惑》的美國教育專家凱爾西(Candice M. Kelsey)深入剖析。
同時擔任加州一所私立中學創辦人與美國教育部評鑑委員的凱爾西女士指出,許多原本沒有網路經驗的青少年,是在進入中學以後開始「搭上線」,為了上網廢寢忘食,剝奪睡眠,無心於課業與各種聚會活動。
一名憂心的母親抱怨,念中學的兒子整天黏在電腦前面,想帶他出門卻遭到拒絕「我和朋友約好了」。父母返家後發現,兒子竟然坐在家裡花了好幾個小時和網友MSN。
台北市家長協會每年暑假舉辦「家長媒體素養工作坊」,幾乎每位與會家長都遭遇「家中小孩長時間看電視與沈迷網路」的苦惱,青少年為了上網甚至可以不吃不喝,犧牲睡眠。
網路成癮的原因很複雜,根據調查,「網路交友」居首位,其次為「玩電腦遊戲」、「蒐集資訊」、「網路購物」等,也有青少年目的是為了「觀看色情網站」。
《康健雜誌》最新調查,有四分之一的高中職生「結交10位以上的網友」,52%受訪者承認「瞞著父母結交網友」,超過35%受訪青少年「一星期之內上網超過三天以上」。
交淺言深,揭露心事
網路提供的及時性,又是24小時全天候「待命」,青少年在虛擬的空間裡可以無所不談,隨時隨地有人傾聽、給予回應,自我掌控度高,完全不受限制,又可匿名,覺得非常興奮。
此外,網路提供「心理治療」的錯覺。青少年藉著網路聊天室壯膽,自我揭露心聲,得到的回應通常也很熱烈,對方還可以就事論事,而非就人論事,更不會主動替你貼標籤,很容易讓青少年產生共鳴「知我者莫如××也!」「過去是親近的朋友才講知心話,現在則是在網路上大膽和陌生人講知心話,可說是『交淺言深』,」東海大學社工系副教授黃聖桂貼切形容。
專家指出,許多青少年因為在日常生活中得不到成就感和認同,內心寂寞,覺得不被了解,只好轉向網路發洩;也有人認為,父母給孩子的壓力過大,或者本身學業成績差,覺得上課無趣、無聊,於是把注意力轉向網路;還有些忙碌的父母,一不注意很容易就把孩子推向電視或電腦,等到發現孩子已迷失在網路世界,才恍悟鑄下錯誤。
林口長庚兒童心智科主任吳佑佑認為,上述因素都有可能,青少年即使不上網,也可能把時間花在看電視、逛網咖、或者四處閒逛瞎混。
成癮代表「求救訊號」
高雄少年法院心理輔導員蘇益志為文指出,「網路成癮是一個警訊,也是孩子發出的求救訊號」。
至於怎樣區分是可接受的範圍,還是病態成癮,請見表「如何判別網路成癮」。
萬一孩子已經成癮,該怎麼辦?教育專家凱爾西女士提醒,父母必須採取正確的溝通方法,不要驚慌失措,也不要拉高音調、大呼小叫,要保持冷靜,態度誠懇並且開放地和孩子對談,「愈責怪孩子,他就愈唱反調。」
蘇益志建議父母,應先去了解孩子在現實生活中遭遇的困難挫折,並設法引導,找出解決方案。
台北市家長協會常務理事常玉慧接觸過一個實例,她注意到兒子的一名國中同學看起來氣色很差,面黃肌瘦,眼圈發黑,便好心提醒對方家長「要注意孩子的行為」。結果家長發現孩子經常半夜爬起來偷看色情網站,已長達1~2年。勃然大怒的父親當場把電腦給砸了,孩子則負氣離家出走,流連在外面的網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