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期文章

百年孤寂,宅男之必要? (下)

文/裴在美vs.孫梓評    

Mail

Subject 孤獨之必要?婚姻之必要?

From 裴在美

To 孫梓評



現在許多人,包括你和我,即使再不情願被貼上標籤,但其實很難完全避免不「宅」呢。這可能就是你之所以會「讀著『宅男系列』,便模模糊糊照見了自己的影子」吧。看到此處,不禁暗自微笑。



但我書寫的這個「宅男」確實有他的特殊性──雖然在他身上應可找到、或者經歷過你所提及「御宅族」、「尼特族」和「繭居族」的一些階段和習性。



而且,不用說,他當然是被溺愛慣壞了的;屬於台灣七○年代以後出生長大的世代。在那個社會普遍富裕,風氣相對以往大大地自由和開放,戰爭威脅降至最低(大半時間根本不感覺它的存在)的大環境中,即使沒有家庭的格外眷顧和溺愛,他們也已養成一種理所當然發展自我的習慣(包括自我和自我空間的擴張),更遑論若再加上一些無可避免的溺愛了。



「宅男」的特殊性──一言以蔽之,就是不能忍受俗世以及社會人群種種幾近粗鄙的現實性,即使他自己也並不見得多麼的清高、超然或者貫徹實踐著甚麼遠大的理想;甚至更自我矛盾地無法不現實。



你越讀到後來可能越會發現,他那種無可救藥的童心未泯,近乎原始的純真,可能正是他不斷牴觸排拒現實的靈感和根源。



受不住陌生女人低胸乳溝的誘惑,與女網友初見便談上床姿勢的選項,〈鳳梨酥〉中一連串超現實遐想與童真的記憶,以及某次短暫的同性愛經歷等等;似乎一概納入他突梯荒謬、唐吉訶德式地挑戰信用卡公司、與父母以及周遭對抗的能量來源。



在古老的舊社會,孤獨形似一種特權。非士大夫階層或才華分子,好像還無法承受。這就像在過去,咖啡和茶是專屬某個階級所享用的。



現在不一樣了,越來越多的人有感於「孤獨之必要」,也更加體會孤獨的種種好處。從前的孤獨是「黃蘆苦竹繞宅生。其間旦暮聞何物?杜鵑啼血猿哀鳴。……往往取酒還獨傾……」現在呢,電視報章網路e-mail手機iPod隨侍在側。環境也不再「苦竹繞宅生」,而是窗口塵囂狂,樓下接夜市了吧?



孤獨被稀釋,不再純粹。當然也失去了心靈的詩意。充其量,只能說孤獨保障了自由和自在(當然也保障了一定的苦澀)。或許某種程度上,孤獨更形似維持最大自我空間的一個手段。



說了半天,這批宅男宅女們的現代孤獨,似乎還是充滿了功能性。



唯有上面你提到的那篇〈夜霧〉──宅男答應去陪伴一個多年前的舊識,共同生活一段時間,只為了將那人拎離情緒的惡沼。



裡面有一小節描寫孤寂,算是稍稍與理想性的孤獨靠近了些。



孤寂像杯冰水,那樣透明,那樣醒神。但是多好。一個人,有整條空蕩蕩的馬路。黑夜的城市彷彿酣睡的孩童,與白日的吵鬧瘋狂完全不可同日而語。偶有幾輛街車行過,唰地一聲,立刻火箭一般消失了。



上個星期他還確曾想過,找個兩人都失眠的夜裡,帶小詹出來壓馬路散步,最好兩人分道,各人走各人的,讓他好好感受一下孤寂的況味。要懂了孤寂,才算真正跟自己做成了朋友。



這一刻,他忽然感覺小詹就在身邊。於是隨口說道:你看,我的臉都濕了。



真的是,夜霧漸濃,他感覺自己的頭髮逐漸濕漉。



另外,跟你的情況差不多,我們這位宅男無可避免地要承受結婚找對象的壓力(或許偶爾他也會天真地幻想著真命妻子的出現)。但婚姻可是一道複雜的習題呢。簡化的說法是:EQ高的人,性情隨和的人,現實性強的人,不僅較易找到對象,而且較能找到合適的對象,當然也較易維持婚姻的幸福。



不幸的是,我們這位宅男,以上這三個條件他全都不具備。更何況「在這紛亂的世界中有宅的空間,那是相當幸福的」。能有的都已經有了,他又何必勉為其難,苦哈哈折磨自己、去追找不適自己的舞台和戲碼呢?



Mail

Subject 每個宅男心中總有個彼得潘

From 孫梓評

To 裴在美



確實如此,「宅」之不可避免──您提到,這些故事「屬於台灣七○年代以後出生長大的世代」,然則身邊有幾個年紀比我稍輕、八○年代後出生的朋友,其中一位,「我其實也沒有幹嘛,在家裡打線上遊戲,自己做點三明治來吃,除非必要絕不出門……好吧我很宅。」夜間十一時他才決定離開「山洞」,找個沒有網路的地方,認真處理手上要製作封面的翻譯詩集。



另外一位,「如果可以的話最好哪裡都不要去,像隻小狗一樣窩在自己的沙發上一直看電視最舒服啊,畢竟,我就是個宅男。」但他沒這麼幸運,當工作日如常到來,他還是得帶著害羞與對社會化的抗懼乖乖出門。



再一位,雖有固定交往對象,但是「我一週一定要有一天,不跟任何人約,獃在家裡洗衣服看日劇,就算只是在床上滾來滾去都好。」



因此,也就不那麼令人意外:電視打開,「宅」話題源源不絕。宅男擁躉與批評者互有辯論(儘管多半只在表象上打轉);或者,當「宅」族增加(很感傷地,也包括被裁員者)、「宅經濟」發燒──即使面對金融海嘯依然逆勢成長。



在此龐沛宅潮之中,我也聯想到家庭結構的變遷與更易。「宅」之興,是一種去「家」化的過程嗎?《說文解字》:「宅,人所託也。」此做為住所、住處之解。《廣雅疏證》裡說,「宅,葬地也。」此做為墳墓解。其中似有些幽微趣味。



回到您筆下的「宅男系列」故事,這樣一個「無可救藥的童心未泯,近乎原始的純真」的「kidult」、別無選擇的矛盾綜合體,必然終要面對身體年齡與心理年齡的扞格。其中,我讀著而特別感覺歸屬「七○年代以後出生長大的世代」者,莫過於字行間洩露出對青春的戀慕與懷舊情緒。



前面眾個短篇,宛如拼圖貼黏出「宅男」生活景況。長篇幅則別開生面,如〈祕密〉,從姊弟之間瑣事著手,透過一塊暗伏在錯置記憶裡的燙傷,帶出似淡實濃的家族繫絆;如〈躲藏之謎〉,從童年偏愛藏身衣櫃一路寫到成年的自己,一旦遭遇衝突,仍選擇悻悻然躲回巢穴(那安全無害的繭居);或又如〈髮色〉,當公車上「宅男」偶遇染髮少年,好細膩摹寫藏在陽光中的透亮誘引,那奪目的羨慕,也使他展開一段好氣又好笑的染髮行程……甚至包括前面提及的〈鳳梨酥〉,「於是他,在每一個咀嚼下嚥的動作中,一次次回味著初嚐鳳梨酥的甜蜜滋味;並再次、又次地回到三十年前那個濕涼的夜晚。」



因此,「宅男」閉鎖於「自己的房間」,除了心裡總有個彼得潘,不斷蠱著他,莫往成人世界走去,是否也包括對於已發生的世界的眷戀不捨?



我的八○年代後出生的朋友,提到他的一個女性朋友突然懷孕了,「本來我們隱約覺得自己的抗拒長大,其實帶著點自得,但她意外懷孕後,整個人都變了。開始嘗試撙節開支,甚至也進行生涯規劃……」



在肚子裡藏匿一個宇宙,是女性獨享的體驗與智慧,那麼,甚麼才會是屬於「宅男」的成年禮?或者根本不會有?



Mail

Subject 激烈而荒唐的成年禮

From 裴在美

To 孫梓評



就從宅男的「成年禮」講起吧──〈食色性也〉是「宅男」的最後一篇。這篇小說藉著今村昌平一部富有爭議性、根據真實故事改編的電影《我要復仇》;展開宅男對自身刻板道德約束的某種覺醒;因而生出一股打破(身體、世俗)禁忌的嚮往和勇氣來。從他意外自網上得知夜店的資訊,並奮而光顧導致一段激烈而荒唐一夜情的發生──雖然之前的篇章我都不曾、更不必鉅細靡遺交代宅男的性生活和性體驗──但極顯然地,這夜對他產生的巨大衝擊,足可謂某種形式的「成年禮」了。



相對於女性的孕育,男性所須跨越的門檻其實不高:在這裡,姑且就算是性和播種吧。



Mail

Subject 人生不如一部B級電影

From 孫梓評

To 裴在美



閱讀〈食色性也〉確實使我驚訝──原來「宅男」已比我更早一步走出「自己的房間」。每臨週五夜晚,下班途中我駛進快速道路前,總會經過本城的夜店一級戰區,門口湧滿光鮮男女,閉著車窗仍聽得見舞曲奔放,然而我總感覺漠然。幾個紅燈之後,我便又能「安全地」回到一人獨居。



如此想來,是該感謝「宅男」了。感謝他展開這一趟由虛至實的冒險,他若不領受這一回「成年禮」,在後現代無所不在的虛擬實境中,我們再怎麼樣也只是靠近真實,而非置身真實。我們的人生(很可能)不如一部B級電影。(所幸)在破碎的本質中,總有口味不一的真實。就像故事的最末,「甚麼動心甚麼讓人動情就甚麼吧」。



而「宅男」已經告訴我那滋味了。



Mail

Subject 網路造成的無可挽回的赤裸裸的真實境地

From 裴在美

To 孫梓評



前面你提到篇幅較長的〈祕密〉。在〈祕密〉這篇小說裡,「真實」與「虛幻」嚴重的曖昧混淆,這樣的混淆同時也零星散佈在其他篇章中(只沒那麼多和明顯而已)。這種真實和假象的排比與辨證,正是藝術文學之吸引人處;而每個世代的創作也都試圖對虛構和現實的關係做新的調整和詮釋。所謂文化上的當代性,也或可由這種虛構和現實的新關係來界定吧。



而我要說的是,在〈食色性也〉這篇裡,真實和假象的曖昧再度籠罩了宅男,最後他卻能破繭而出,回到現實的真實中。



如果從二十世紀六○年代一路回顧過來,當下我們對真情實境的迷戀和攫獲的程度真可謂前所未有。商品化固然是最大的原因,電子數位化的各式新發明,以及網路更把人推向一個無可挽回、赤裸裸的真實境地(不留任何想像和心靈的餘地)。所有非立足於真實、虛無縹緲的崇高;任何文化中的上層意識,似乎全過去了。



這就是為甚麼在「宅男」的世界裡,青春的戀慕與懷舊情愫,以及各種林林總總的事端;無論是對生命中某日的敏感回憶;打發無聊寂寞時光的方式;或是受不住春光明媚誘惑下的野外踏青,總都非要建立在他每日的現實基礎上不可,要不然就是被當天的某個殘酷事端所打斷或粉碎(但請不要誤會──事實上我非常喜歡、也很著迷於在這現實的層面上發展故事)。



因此,青春戀慕的主題到了「宅男」手上,只能是一個特意跑去天母染髮可憐又可笑的過程,而絕不可能如《威尼斯之死》因迷戀美少男而猝死。懷舊情愫到了「宅男」這,也只能是一些浮光掠影、與當下現實盤纏不清的依稀記憶,而不可能像《都柏林人》、《米格爾大街》(Miguel Street)那樣呈現一個個囫圇的故事。



眼看這個可憐的「宅男」一腿緊緊跟上當代的腳步,另隻腳卻仍舊留守於現代主義的浪漫中。閱讀(書寫)「宅男系列」,便彷彿照見了自己。



或許就如奈波爾所說:「瞭解他人最好是通過自己。這也許是小說家的才能吧?」



作者簡介

裴在美,作家,業餘畫家,曾為影視編導。現居美國西雅圖。美國南康州大學文學士,紐約影視藝術中心畢業。出版當代藝文評《遮蔽的時間》,小說《台北的美麗和憂傷》、《河流過》,長篇小說《下落》、《疑惑與誘惑》、《海在沙漠的彼端》,電影劇本《耶穌喜愛的小孩》、《悲愴紀事》等十餘部。



孫梓評,生於一九七六年,東華大學創作與英語文學研究所畢業。現任職文字編輯。著有短篇小說、長篇小說、散文集、詩集等多種。


文章投票
今日訂購者 今日訪客:13494
   尚未登入
帳號(email) 密碼
文章總覽 首頁 雜誌清單 訂雜誌免費贈品 商品區
天下雜誌+任選一刊只要2980元 流行時尚雜誌最優惠活動! 精選雜誌任選三刊2999元

■注意事項

方案為本站優惠活動,贈品選項為雜誌社活動; 在本站訂閱雜誌的讀者可同時享有。

品名 方案 原價 特價 起訂日期 贈品選項  
聯合文學一年12期 2160 1800  


雜誌生活網│ 公司簡介system by Twins
新北市汐止區連峰街7號  電話:02-2642-3366  傳真: 02-8646-2240
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