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對女性健康造成極大威脅的兩種病變~乳癌及子宮頸癌,全球各大研究中心都在積極研發預防及治療的方法及藥物。在子宮頸癌的部分,已有兩家藥廠推出預防性的疫苗,供女性選擇。
(圖片/媽媽寶寶雜誌提供)
6年前,台灣婦女子宮頸癌的發生率高於乳癌發生率,在衛生單位積極宣導安全性行為及定期「6分鐘護一生」的政策下,讓子宮頸癌的發生率、死亡率逐年下降。而現在推出可預防子宮頸癌的疫苗,可以大幅降低感染的機率,對女性朋友而言,真是一大福音。
癌症篇
罹患率高‧發現不易
全世界平均每兩分鐘有1位婦女死於子宮頸癌,每年都有50萬名婦女經診斷為新病例,並有超過25萬人因子宮頸癌而死亡。桃園福太婦幼醫院院長嚴鴻禎表示,子宮頸癌是由於感染人類乳突病毒(HPV)所引起的,而HPV只會感染子宮頸上皮細胞,並不會驚動免疫系統,因此受感染者本身很難發覺,必須經由抹片檢查才會發現。嚴鴻禎院長進一步解釋,HPV病毒約有100多種,其中有15種類型是屬於致癌性的高危險型,根據WHO公布之流行病學數據,台灣女性的子宮頸癌約有70.6%是由HPV第16或18型所導致。
(圖片/媽媽寶寶雜誌提供)
早期僅有血絲分泌物
既然罹患子宮頸癌往往沒有特殊的自覺症狀,因此例行的子宮頸抹片檢查,顯得格外重要。嚴鴻禎院長強調,多數早期已經有侵犯的子宮頸癌病患,也都沒有太多的症狀,最早期的症狀就是帶有血絲的陰道分泌物,但是這種不正常的陰道點狀出血,卻常常發生於性行為之後,而且不會有疼痛感,因此常常被忽略。反而是在停經後的婦女,如果有這些出血的症狀,較會引起注意而去求醫。嚴鴻禎院長指出,若子宮頸癌到了末期,除了陰道出血外,還會伴隨著有腰痛、下肢痛的症狀,這些症狀主要是因為腫瘤侵犯到輸尿管、骨盆壁或坐骨神經所導致,而有些病人因淋巴轉移妨礙到淋巴液的循環,還會有下肢水腫的現象。
雙重關卡‧預防子宮頸癌
人體也會自然感染HPV病毒,但是自然感染後所誘發的抗體濃度,並不足以預防再次感染,而且持續感染的風險會隨年齡增加。子宮頸癌的發展就是與持續感染致癌性的HPV有關。嚴鴻禎院長強烈建議,婦女採用兩道防護措施來預防子宮頸癌的發生,首要的初級預防是接種疫苗,次級預防便是每年定期進行子宮頸抹片檢查。
【接種疫苗】主動阻止致癌性HPV的感染,目的在於及早預防感染的發生。
【抹片檢查】早期偵測癌前病變,但無法避免感染,目的在於及早治療。
(圖片/媽媽寶寶雜誌提供)
預防癌症不能單靠疫苗
台灣子宮頸癌患者90%是為上皮細胞癌,有10%為腺癌,前者是由於性行為接觸感染,而後者則因腺體細胞突變,若是腺癌,疫苗也不能預防。因此建議,女性20歲以上、曾有過性行為者,就應做子宮頸抹片檢查,且不能因曾施打子宮頸癌疫苗,就忽視安全性行為及抹片檢查。
疫苗篇
子宮頸癌疫苗
接種子宮頸癌疫苗可以誘發血清抗體,以降低感染子宮頸癌的機率。HPV疫苗誘發的血清抗體是可以滲透至子宮頸陰道黏膜的,然而較高的血清抗體濃度,當然也會使子宮頸陰道黏膜處的局部抗體濃度提高,這些大量抗體在子宮頸陰道黏膜處,會中和HPV,預防病毒侵入細胞。
10~14歲為最佳接種時期
早在12歲的時候,人體的免疫系統就已經達到顛峰,接著就開始逐年下降。因此,在體內免疫系統達到顛峰時,注射疫苗便可以使其產生較高濃度之抗體。根據研究指出,10~14歲的女生在注射疫苗後,所誘發的抗體濃度是15~25歲女生的兩倍以上。因此,醫師認為10~14歲、未發生過性行為的少女,施打子宮頸癌疫苗可以獲得最佳的保護力。
不過,若是已經超過25、26歲的女性,想要接種子宮頸癌疫苗,也不是絕對的不行,嚴鴻禎院長表示,超過26歲的女性接種子宮頸癌疫苗,其實並不會影響其保護效力,若有需要的女性,可以和主治醫師討論後,進行接種。
(圖片/媽媽寶寶雜誌提供)
抹片篩檢率低‧期望搭配疫苗降低罹患率
以往子宮頸抹片檢查,一向被認為是防治子宮頸癌的重要篩檢方式。但是,嚴鴻禎院長很遺憾的說,過去10年,台灣每年接受篩檢的女性大約只有三成,現在如果可以搭配疫苗接種,才能使女性有效避免感染人類乳突病毒,降低子宮頸癌的罹患率與死亡率。以保蓓疫苗為例,該疫苗對於人類乳突病毒第16及18型所引起的子宮頸癌癌前病變,具有高達100%的防護效力。同時,因為輔以專利佐劑,可以讓疫苗抗體產生高濃度,保護效力至少達6.4年以上,是全球目前追蹤效期最長的子宮頸癌疫苗。
良好習慣‧遠離癌症
子宮頸癌是台灣地區常見的婦女癌症之一,倘若平時能維持良好生活習慣,不抽菸(有研究指出抽菸可能提高罹患機率,但原因不明)、固定性伴侶、重視安全性行為……等,再藉由疫苗的預防,以及定期進行子宮頸抹片檢查,便能降低發生率,不幸罹患也能及早發現及早治療。只要女性朋友們能多關心自己的健康,相信這種常見的婦科癌症將會慢慢被克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