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RT1:知識篇
排汗的機轉
人類的皮膚為了將體溫維持在36℃~37℃℃左右,而具備了各種機能。人體中專司調節體溫的是皮膚真皮層及皮下組織、汗腺。
當天氣變熱或是因為運動讓體溫上升時,流經體表的血液量會增加,毛細孔也會打開讓熱散出。同時,汗腺也會分泌汗液,藉由汗的蒸發,熱氣散失,進而讓體溫下降。
嘉義基督教醫院皮膚科主治醫師邱綉惠表示,汗液中的主要成份是水,約佔99﹪,其他則是鹽份、水溶性蛋白質、乳酸等成分。汗腺又可分為內泌腺(Eccrine gland)、頂泌腺(Apocrine gland)兩種,人體全身有多達200萬個內泌腺,以手掌、額頭、腳底分布最密集。
頂泌腺則多分布於腋下、外陰部、外耳道等部位,因為這些地方容易有細菌滋生,所以這些部位分泌的汗液,特別容易有味道。
邱綉惠醫師表示,因為寶寶是利用出汗來調節體溫,所以流的汗液是成人的2~3倍,而這種大量流汗,更容易使汗腺阻塞,或因衣物不夠透氣而導致長出一堆痱子。
國泰醫院小兒科主治醫師洪依利醫師補充表示,寶寶的自律神經尚未發育成熟,因此必須藉由排汗來調節體溫,加上嬰幼兒的新陳代謝又比大人快,因此寶寶比大人更會流汗。
影響寶寶流汗的原因有哪些?
一般原因
環境太悶熱:
寶寶的新陳代謝比成人旺盛,嬰幼兒的汗腺調節體溫的功能不及成人,所以寶寶對熱特別敏感,假使環境不夠通風、環境溫度太高,都會讓寶寶開始冒汗、感到不舒適。
寶寶的衣服穿太多:
大人們常擔心寶寶穿的不夠多而感冒,經常會習慣性地幫寶寶添加衣服,但是寶寶比大人更會流汗,層層疊疊的衣服,又容易導致汗腺阻塞,因此假使寶寶穿太多衣服,無論冬天或夏天,都會長痱子。
寶寶處於興奮狀態:
譬如寶寶很開心,或是正玩得起勁,杏仁體刺激交感神經,也會造成體溫出現暫時升高及流汗的狀況。
特殊情況:
除了一般的環境因素之外,以下狀況也會讓寶寶的中樞體溫較高。
狀況1:寶寶最近正服用退燒藥
洪依利醫師表示,假使寶寶正在服用退燒藥,也會出現短暫性的體溫升高的情形,退燒後體溫就會逐漸回到正常,家長不用過度擔心哦!
狀況2:母體有甲狀腺亢進或低下
洪依利醫師並表示,假使媽咪本身有甲狀腺機能異常(包括甲狀腺機能亢進或低下),在胎兒出生後,新生兒的體內因為受到母體的影響,也會出現短暫的體溫升高、多汗的情況,但是大約在出生後幾週內,當殘存於新生兒體內的母體荷爾蒙逐漸代謝掉之後,這種體溫異常、多汗的情形就會逐漸好轉。
<小小觀察站>
寶寶如何傳達「好熱,我不舒服!」的訊息?
因為寶寶還不會說話,因此爸媽可以觀察寶寶是否有下列幾種狀況,瞭解寶寶是否覺得太熱囉!
◎ 睡到一半大哭,並扭動身體
◎ 全身紅通通 + 大哭
◎ 汗流浹背 + 大哭
PART 2:肌膚問題篇
因汗水而引發的皮膚問題及治療方式
◎ 汗疹
邱綉惠醫師表示,當汗腺阻塞,大部分的汗液無法順利的從汗管排出時,就會讓皮膚出現發炎反應,出現所謂的「汗疹」。一般來說,汗疹又可以從外觀分成「結晶型汗疹」、「痱子」兩種。
汗腺炎或毛囊炎
台灣屬於亞熱帶氣候,在潮濕悶熱的環境下,很容易導致汗疹不斷反覆發作。因汗疹引起的癢感,經常讓寶寶們感到搔癢難耐而伸手去抓或摳它,很容易會導致皮膚表層層的細菌性感染,進而引起汗管、汗腺腺體及毛囊周圍組織的化膿性發炎,而演變為「汗腺炎」或「毛囊炎」。
汗腺炎好發於頭皮、額頭或鼻子附近以及體表潮濕的部位,譬如腋下、鼠蹊部。最明顯的觀察點在於,可看到肌膚上長出一顆顆的紅疹及膿皰,經摳抓後變為膿漡。
汗腺炎或毛囊炎的治療上,因為患部已經出現化膿的情況,所以皮膚科醫師通常會根據寶寶的體質來給予抗生素藥膏和外用的消炎藥膏。
但是最基本的方法,還是得保持皮膚表面的清潔、乾爽和透氣。
<醫師小提醒>
寶寶流汗抓破皮 導致細菌性蜂窩性組織炎
流汗後,汗水刺激肌膚,常會讓寶寶覺得很癢而去抓它,一抓皮膚後,又刺激組織胺增生,假使抓破皮,很容易會引發細菌性感染,嚴重時可能導致細菌性的蜂窩性組織炎。
◎ 尿布疹
尿布疹屬於「對磨疹」的一種,主要成因是因為寶寶的小屁屁受到尿液、糞便、汗水的浸濡,導致該部位的肌膚不夠透氣,再加上肌膚跟尿片之間的反覆摩擦,導致該區域長出一大片紅疹。洪依利醫師表示,事實上,尿布疹的成因比較偏向肌膚與外來物反覆摩擦而造成,但是寶寶在活動時,還是很容易流汗,因此也可算是間接造成尿布疹的原因之一。
尿布疹的治療上,一般醫師會考慮盡量排除造成尿布疹的因素,譬如尿片材質是否不夠透氣?媽咪是否考慮換較透氣、吸汗的品牌?媽咪更換尿片的時間間隔是否太長?寶寶是否穿太多等因素,同時也會開立消炎藥膏,一般來說,只要讓寶寶的小屁屁保持乾爽,讓寶寶在這段期間增加屁股通風的機會,尿布疹的狀況自然就會好轉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