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歲起,張浩增就離開宜蘭縣三星鄉,到台北生活。七年多前,他為了照顧年邁的父母,帶著老婆回到宜蘭務農,現在還成為三星地區蔬菜產銷班第6班的班長。
第一眼看到張浩增,背心外罩著一件長袖花外套,寬鬆的牛仔褲捲著褲腳,打赤腳熱情地迎接我們,完全無法想像七年多前的張浩增,是個每天西裝筆挺,常要喝酒應酬的總經理。
因為排行老么,還沒有機會幫忙家裡的農事前,張浩增就到台北念書了,對蔥田的農事一無所知。求學過程中,他偶爾會在暑假時回宜蘭幫忙叔叔拔蔥,從沒想過有一天,自己的職業欄上會寫著「農夫」。
39歲回到宜蘭時,一切從零開始,跟著叔叔及老一輩的蔥農學習如何種蔥,還包括各種蔥的知識。因為什麼都不曉得,有一次就照叔叔說的10天施一次肥,但那陣子剛好碰到下雨,蔥吸收的養分太多,太脆,結果一洗,蔥就斷了。
但現在的張浩增解釋起種蔥的各階段步驟,該注意些什麼,農藥的選擇等,可說是頭頭是道,整理蔥苗、植入蔥苗、拔蔥、包裝等手法也相當純熟。
辛苦的手工業
30幾年前,很多人連聽都沒聽過三星鄉,但這幾年三星蔥以高品質、高價位打響了名號,一提起三星鄉,大家馬上就聯想到是「青蔥的故鄉」,靠的就是特殊種植方式,及得天獨厚的地理環境。
三星蔥屬於細蔥類中的「四季蔥」,和其他南部蔥的北條蔥品種相比,更為細嫩,彈性也較好。它不採播種方式,而是用採收後、仔細篩選過的健康青蔥分株栽培;做的畦高度也比中南部高上兩倍左右,覆上厚厚的稻草保濕、保暖、防治雜草。半個月後,等土壤紮實些才以T型植蔥器輔助,將整理過的蔥苗深深插入土中約15~20公分。
栽培過程費時費工,成長速度也比較緩慢,3~4個月後才能採收,出貨前還得人工一一清洗、包裝(束帶),以最漂亮的姿態亮相。
聽當地農友談起三星蔥,感覺像個大小姐,特別嬌貴。她喜好日照卻又性喜冷涼,生長適溫為18°C;喜好潮濕卻又經不起泡水。還好三星鄉雖然多雨,但土壤是滲透性與排水性皆強的砂岩,加上太平山的山風,可將作物的水氣蒸發,青蔥才能保持乾爽的樣貌。此外,三星鄉位於蘭陽溪上游,水分飽含微量元素的養分,這些先天優勢造就出蔥白長、蔥味濃郁,且帶有甜味的「三星蔥」。
為什麼一定得用人工?吳孟庭說,三星蔥太脆弱,如果用機器採收,蔥管很容易受傷,而感染病蟲害。因此不管整理蔥苗、定植、拔蔥等,都還是得靠人力完成,十足是「手工業」。
採訪當天在張班長家,就目睹一群穿著「青蛙裝」的洗蔥幫手,全身浸在洗蔥池裡為剛採收的青蔥做SPA。這是青蔥手工業最辛苦的其中一環,據說他們從早上5點多就得開始洗,要挑掉枯葉,拔掉嫩芽,甩的時候還得小心不要折到蔥葉,一天差不多得洗上10來個鐘頭。現在是夏天,坐在洗蔥池裡還可稍稍消暑,但冬天可就是酷刑了,很多洗蔥者還已經是五、六十歲的阿嬤了,不得不向她們致上最高的敬意。
政策改革打響三星蔥名號
除了先天優勢外,三星蔥這幾年會躍上產業舞台,贏得注目,農會的輔導與做法改革也佔很大因素。
三星地區農會推廣股農事黃勝文說,三星蔥的價錢是十幾年來產銷班、農會和農改場三者密切合作,才能有現在一公斤約三、四十元的行情。
不過,只要颱風一來,農民的收益就會大受影響。目前正在試驗一種網室栽培,黃勝文與張班長家都有配合做示範地,只是因為造價不貲,政府補助又有限,還在評估其效益。
其實從1980~90年代開始,農會便積極提升青蔥品質,安全農業是另一項目標。
張班長說,他剛回宜蘭時,叔叔還是以化學肥料為主,但他這一、兩年上了農會的課,開始改用有機值比例高達70%的複合肥料,土壤比較不會硬化,拔蔥時很省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