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撮馬尾長髮,充滿文人氣質的「八方新氣」創辦人王俠軍,從攝影、廣告、美術設計、拍電影,到投入琉璃,現在轉戰白瓷藝術,不斷挑戰不可能,走一條不一樣的道路,用創意與藝術來體驗人生。
「在學校時代,我原本就是屬於比較用功的學生,拚命吸收知識,雖然當時沒有機會真正拍電影,但卻不斷在練習寫劇本,一直為實現夢想的那一天做好準備。」因為王俠軍相信,機會只留給準備好的人。
本身是印尼華僑,9歲時全家才搬到台灣定居的王俠軍,世新電影科畢業之後,從事過出版、攝影、廣告等工作,曾擔任「玉卿嫂」等多部電影的美術設計,做過演員及導演,在台灣演藝圈頗有名氣,更曾獲得金馬獎最佳攝影提名。
從小就愛思考 創意十足
其中,除了電影男主角之外,大多是需要大量靈感,而這些需要「創意」的工作,一點也難不倒他,因為王俠軍從小就「喜歡想、愛思考,總是給自己出題目、解題目」。因此他不但永遠知道自己下一步該怎麼做,並且經常會有超乎常人、不一樣的想法。
不過,王俠軍心中雖然對電影充滿著熱情,但當時台灣電影卻陷入一片低迷,從原本可年產百部電影,變成只有個位數產值,市場資源僧多粥少,可發揮空間不大,讓他的確有時不我與的無奈與感慨。
1987年,王俠軍34歲,家中一個擺了長達30年的法國LALIQUE玻璃文鎮,改變了他的一生,不但引發了他對玻璃藝術創作的無限憧憬,並且深信「年輕,沒有做不到的事。」憑著一股執著與理想,毅然決定放下電影圈演員與導演的夢想與工作,雖然家中第2個孩子剛滿月,仍然隻身飛往美國底特律創意設計學院,研習玻璃創作設計。
放棄電影 投入琉璃藝術
不到1年時間,1988年王俠軍回國,引進台灣第一個玻璃藝術工作室的概念,與張毅、楊惠姍共同成立「琉璃工房」,並且擔任藝術總監,負責設計與監製,開始傳授技藝。後來因為經營理念不同而分道揚鑣,1994年3月自行成立「琉園」(tittot),寓意「剔透」美感的玻璃世界。
20多年的琉璃創作路,王俠軍將台灣玻璃藝術從創意突破、量產,帶領至成為躍上全球的國際級品牌,他的玻璃藝術不但成為北京故宮等大型博物館,珍藏近代工藝作品的台灣第一人,甚至英國、日本、義大利等國家的博物館皆有收藏他的作品,在世界舞台發光發熱。而1997年日本高山美術館典藏作品「安寧的間隔」,他與日本文化勳章得主藤田喬平、美國屈胡利(Dale Chihuly)並列全球三大玻璃名家。
轉戰瓷器藝術 突破傳統形式
1999年,王俠軍更於關渡成立「琉園水晶玻璃博物館」,經過多年努力,2003年「琉園」(9949)正式掛牌上櫃,成為台灣第一家成功以文化創意產業上櫃的公司,完成階段性任務。正如他經常掛在嘴上的一句話:「人跡罕至的路,大不同。」同年9月再創辦新品牌「八方新氣」,轉戰瓷器藝術,2005年11月,第一次正式展出他的瓷器創作。
「成功需要找出產品差異化,並且必須經過市場考驗,過去琉璃與瓷器只被當作純觀賞或擺飾,缺乏生活概念與互動。」王俠軍認為,長期以來,china、瓷器與中國,三者畫上等號,加上瓷器可表現的藝術層面較為廣泛,可以薄得像一張紙,也可細得像一條線,可塑性極大,但是過去傳統瓷器只是代表華麗、典雅、高貴的名詞,卻缺少生活、時尚、創意的美感。而台灣文化創業利基在於有完整且成熟的生活體驗,應該呈現的是人在日常生活中的互動。
為了讓沒落許久的中國瓷器,重新找回昔日絢麗的舞台,並且增加「八方新氣」的市場競爭力,進一步走上國際舞台,王俠軍設法讓瓷器造型突破傳統,打破千百年來一成不變的形式。2007年12月發表「站相」系列作品,包括「直線」、「稜角」、「懸空」、「彎度」,他首度讓瓷器「站」起來,豐沛的創作能量讓世人同樣感到驚豔,走出一條與眾不同的道路,也展現中國瓷器21世紀的全新風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