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團板塊大挪移 「母以子貴」當天王
本次為《今周刊》第四度進行集團市值大調查,經由《今周刊》與財訊智庫、台灣經濟新報的調查與分析,讓你回顧與掌握風起雲湧的投資市場。
《今周刊》第四度集團市值大調查。
過去一年來,對台灣萬千股民來說,可說是極度關鍵的一年,畢竟在這期間,隨著市場的暴漲暴跌,投資人猶如洗了一場從天堂跌入地獄,再從地獄爬回人間的超級三溫暖,很多人的輸贏,就在這風起雲湧的一年。
姑且把時鐘撥回到二○○八年五月二十日,當時馬英九剛以超過七百萬票當選新任總統,在政黨輪替開闢新局、兩岸預期大和解的樂觀氛圍下,台股大盤一度躥上了九三○九點的高點;然而,正當所有人期待重現萬點輝煌時代時,卻沒想到隨著利多出盡,加上雷曼兄弟、AIG等全球金融巨人相繼倒下,史上最大的金融風暴急急吹向了台灣,因此台股兵敗如山倒,還曾經在去年十一月二十一日跌破四千點,大盤足足萎縮了近六成,創下了自○一年九月來的八年新低。
然而,正當市場一片哀鴻遍野時,○九年在政府以及央行聯手挽救經濟之下,助長了台股的資金行情,加上兩岸的和解行情,也隨著包機增加、開放旅遊,以及大陸台商回台上市或購買房地產等實質利多發酵下,股市又從低點如沖天炮式地衝上七千點大關,在六月二日時來到七○八四點的高點,整個大盤這一反彈就將近七成,成為亞洲最強勢的市場;換句話說,在這段期間,即使你是股市新手,只要在十一月買進與大盤連動的台灣五○ETF(指數股票型基金),然後在今年的六月賣掉,那麼,至少有五成的報酬率可以輕鬆入袋。
但相對於小股民心情大洗三溫暖,在市場上擁有龐大市值的集團大亨們,由於手上握有的股票是小老百姓的千倍萬倍,因此這一年來等於歷經了一趟失速的雲霄飛車之旅。以○八年馬英九上任的第一天來看,市值百億元以上的集團總市值高達十九.五二兆元,但到了同年的十一月,就萎縮至九兆一千九百六十一億元;而所謂的百億集團也從九十七家減少至七十四家,但到了隔年的六月高點,總市值則回到了十四.三四兆元,有八十九家集團躋身百億元之列,箇中的起伏,更完整紀實了「股市作弄人」的天命。
因此,《今周刊》特別與財訊智庫、台灣經濟新報合作調查,從去年的五月二十日至今年的五月十九日,以及○八年的十一月二十一日到○九年的六月二日等兩個區間,分別觀察馬政府上台一年,以及此次波段大行情中,台灣百億元集團市值的變化,以期能在集團大亨的市值消長之間,另類解讀市場的質變與量變。
現象一》英雄不敵金融海嘯
雖然過去半年以來,台股走了一段亮眼的多頭行情,但若是把時間點拉長到一年,就會發現,許多前幾年曾呼風喚雨的投資人寵兒,在金融海嘯當中幾乎無一倖免。
強悍的鴻海集團董事長郭台銘,首度在股東會上對小股東鞠躬道歉;台積電董事長張忠謀,進入半退休狀態數年後又回任總執行長;甚至向來被外界認為是企業家典範的奇美實業董事長許文龍,也曾動過把奇美電賣掉的念頭。
這些產業英雄並非氣短,只是當全球都陷入不景氣時,實在很難單憑一己之力異軍突起。從去年五二○到今年五一九,台灣只有八家集團的市值維持正成長,而一般人認知的績優生,如台塑、台積電、中鋼、國泰等台灣前十大集團,市值總共縮水了近新台幣三兆元,光是台塑,市值就少了八千多億元,等於賠掉了四個廣達集團。而就算後來股市反彈至七○八四點,比起馬上任一年來,百億集團的總市值還是有二六.五%的跌幅,因此集團大亨們身價不跌破三成的,就已經算是贏家。
「這是非戰之罪!」聚鼎科技董事長張忠本分析,台灣的成長引擎還是以出口為主,「不管在哪個產業,其實大家都是外銷業。」因此,當主力的歐美市場大幅衰退時,不論是塑化、半導體、科技代工,都會面臨到因需求不足所導致的虧損,股價表現自然也不會太好。
其中,尤以高科技製造業最耐人尋味。在過去,分工綿密的生產鏈,是台灣資訊工業得以蓬勃發展的重要原因,但在金融海嘯的衝擊之下,這卻成為致命傷。「需求衰退時,第一線面對客戶的通路或品牌其實衝擊最小。」資誠會計師事務所吳郁隆會計師以「水管理論」分析,「可是在製造上,由於為了壓低成本,大家都拚命增加產能,拉高庫存,越往中上游這種壓力越是擴大;就像壓水管,施力的地方還好,反而噴出的地方最為明顯。」回顧○六、○七年的景氣高峰,正是科技製造業大幅擴充產能的時刻,現在正好面臨到營運急速惡化、閒置產能高懸的困境。不過元大投顧副總經理鄭宗祺仍對科技業保持樂觀,「全球經濟谷底已經過去,年底就會開始復甦。」
現象二》內需概念持續熱門
外銷產業表現不佳,相對使得內需產業更加亮眼。
這一年來,八家市值正成長的集團中,主攻內需市場的就有五家,如網路遊戲的智冠、經營百貨飯店的德安,「傳統產業的供應鏈不像科技業分得那麼細,調整比較快,」吳郁隆指出,雖然傳統產業也受到景氣不佳的影響,「生活必需還是不能減少,營運受到的影響不會那麼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