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樂市場逐漸萎縮,文創法定位需恰當
《海角七號》的故事這麼開始的:青年阿嘉怒摔吉他、粉碎夢想、憤而回鄉;不料家鄉正巧「進口」一檔音樂演唱會,民族自尊心使然堅持由本地的樂團開場,這才發現本地缺乏培養人才,以七拼八湊的雜牌軍上場……。
在台灣,不乏像阿嘉這樣困惑著:「我覺得自己還不差,為什麼沒有機會?」的音樂人;但也同樣存在一批困窘著:「我想要和國際做文化競爭,可哪個是可戰之兵?」的國家決策階層。
唱片銷售量 從亞洲第二到第五
流行音樂是台灣三十年來最重要的文化輸出品。
由民間發起的台灣文創民間平台,上周五邀請到流行音樂界人士:財團法人國際唱片業交流基金會(IFPI)秘書長李瑞斌、音樂五四三網站站長兼樂評人馬世芳,分別就大型唱片和獨立音樂製作的層面,剖析台灣流行音樂現況與前景,以及文化創意產業政策對流行音樂的影響。
台灣目前還是全球華語音樂的創作中心,全球八○%的華語音樂都是在台灣創作,但產值逐年下滑。一九九七年以前,台灣在亞洲地區年銷售量一百二十三億多張,僅次於日本,世界排名第十三;到了二○○五年,銷售量祇三十二億張,僅剩四分之一;到了二○○七年,銷售量十九億張,是十年前的六分之一不到。二○○七年台灣唱片銷售量已輸給日本、南韓、印度、中國,位居亞洲第五位,在世界排名第二十八位。
原因何在?IFPI李瑞斌認為盜版和網路侵權,嚴重侵蝕唱片產業的正常收益;但客觀環境無可否認也在丕變中。流行音樂當前面臨的危機是:領導地位不保、創作意願降低、投資風險增加、大陸磁吸效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