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商第3波 內遷
製造先發 淘金大內陸
一場尋找更便宜的土地以及勞力、台商往大陸內地遷徒的運動,近年來正在逐漸發生中,這是2020年前台商在大陸發展的趨勢之一。
最有名的例子就是鴻海富士康。董事長郭台銘為節省成本,日前已表示將縮小深圳龍華廠的規模,移至武漢或山西晉城等地。去年鴻海進駐武漢光谷園區,已有1萬多個員工。
往南到重慶,則可能是英業達看好的第二基地。英業達董事長李詩欽對重慶的印象很好,也交待部屬好好研究。
上海總經理巫永財說,比較起東南亞等國家,他認為往中國內陸,比轉移越南或印度等國家來得好。而位在西部樞紐、四大直轄市之一的重慶,獲青睞的機率頗大。
同樣的遷移行動也發生在台達電。有十餘年擔任開疆闢地經驗的廖慶龍說,台達電擴展的策略可以「南呼北應」來形容,就是以珠三角的東莞廠認養湖南郴州廠、長三角的吳江廠認養安徽蕪湖廠,用「母雞帶小雞」,將人員、資源、技術及產品,從母廠延伸到新廠去,最能縮短新廠的學習曲線,及早成為台達電中國最強的生產後盾,這就是台達電中國四大生產重鎮的完整布局。
服務業 4年比重升達15%
緊跟著服務業也將大舉進入中國。這也是2020年前台商布局大陸的第二個趨勢主軸。
據統計,1991年至2005年,台商投資在中國大陸的服務業金額僅占總投資額的3.48%。
但這狀況將快速改變。近年來,台商投資大陸服務業的金額明顯上升,目前台灣投資大陸服務業占總投資金額比重已上升至15%左右。
目前台商在中國的服務業市場中,較擅長的有零售業及餐飲類。已有多家台商零售業者在中國大陸擁有上千據點。
如達芙妮女鞋在中國已有3000家、自然美有1800家,販賣珠寶的石頭記有1300家,麗嬰房也接近1400家,歐迪芬內衣有1000家,賣麵包的克莉絲汀也接近1000家的規模,都是占據各行各業零售通路霸主。
不讓餐飲業者專美於前,房仲業者如永慶房屋(大陸以台慶房屋)及信義房屋也都進到中國發展。甚至西點咖啡聞名台灣的85度C,也在中國引起風潮。從零售、餐飲出發,近幾年來台商還陸續搶進了房地產、飯店休閒、醫療服務等服務業。
因應轉型 台商返台學創新
製造業從外銷、轉內銷,爭取大陸本地商機,也會是台商未來發展的第三個大趨勢。
因應世界工廠成為世界市場,加上去年金融風暴肆虐,出口訂單銳減,不少製造業台商面臨存亡的十字路口,也不得不轉外銷為內銷。
「不轉型是等死,轉型雖困難,但至少有一線希望,」帶領6000家台商的東莞台協會長、岳豐電子董事長的葉春榮說。
要轉型,還得自己先升級,也帶動台商回台進修的新趨勢。
向來以接待國外訪客為主的工研院,6月2日就來了200多位操台語口音的商人,聚精會神地聽著工研院院長李鍾熙說明何謂科技創新。
「台商過去以勞力密集及成本優勢創造利潤,但未來要存活,唯有轉型、走差異化,否則等著被陸資超越,」廈門台協會長、多威電子董事長曾欽照說,第一次參觀工研院的他,對工研院的技術十分好奇。
曾欽照也很頭痛外銷轉內銷問題,「兩個模式完全不同,對台商是一大考驗。」因為內銷要重新學習產銷流通流程,又要掌握資金收帳,這都是全新功課。
問鼎內銷 鼓勵轉型不轉行
除了轉型到服務業外,對台商調適較少的就是打入內銷系統,把外國客戶轉換為中國客戶,就解決了。葉春榮一再呼籲台商能夠「轉型不轉行」。
為此,東莞台協決定設立批發大賣場,建立共同銷售平台,幫助東莞台商銷售商品到中國內需市場。「東莞的優勢是商品價廉物美,提供最完整的產品,讓全中國商人採購東莞商品,台商就可以轉型了。」他預計將在中國成立十個批發據點。
在中國電扇賣得嚇嚇叫的艾美特,算是早期台商轉內銷的成功案例。1993年就開始嘗試內銷,從5%內銷比例做起,今日已占近一半銷售比例,緊追在第一品牌「美的」之後。艾美特打自有品牌,一路走來雖艱辛,但成果是甜美的。
預計2020前後,中國將是全球最大經濟體,身處其中已超過30年的台商,如不能好好運用此時最融和的兩岸關係契機,及大陸「同等優先、共謀雙贏」對台政策,搶占中國內需份額,「那真可以用錯失良機、暴殄天物來形容,」許多台商說。
從過去30年到未來20年,台商在大陸正分階段、分區域逐漸完成錯綜複雜的綿密布局。
|